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经犯过一些错误,希望家长们能够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避免发生在林克身上的心理问题在您的孩子身上重演。对儿童来说,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是唯一的,不允许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犯不起错误。尤其是,如果因为家长的疏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那么,影响将终其一生。这个代价,将会是非常沉重的。
我们的孩子可以不上耶鲁哈佛,可以不读北大清华,可以不成为“人上人”,但他们一定要自信和快乐,内心始终充满阳光,一定要成为快乐的普通人。我希望看到孩子们那张纯洁的心灵白纸上涂满鲜艳的色彩,而不是暗淡的刻痕。
1、孩子英语竟然不及格
有着如此出众的母语天赋,又有学英语出身的妈妈、学日语出身的爸爸,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孩子日后的英语学习竟然会如此艰难!
孩子二年级下学期考完期末考试,在家休息了几天,返校领取暑假作业本和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成绩报告手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向不太重视的我,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孩子领回来的成绩手册,猛然发现英语期末成绩一栏中的大写英文字母“C”。
学校的成绩评价体系依次为:A+,A,B+,B,C+,C。全班只有她和另外一个同学是C。C代表着及格边缘,甚至可能是不及格。我连忙拿出林克刚学完的英语课本,让她试着读一读其中的课文,发现林克读得很磕巴,很多单词甚至不会读。也就是说,这个“C”对林克来说,确实是“当之无愧”,并非是发挥不好的一次偶然失误。虽然我并不是“唯分数论”者,但起码也得考个B之类的,不能不及格呀。
孩子小时候极有语言天赋。9个月就会有意识地对着各种各样的灯发出“灯”的音;1岁时,基本上能表达和她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甚至会经常说出主谓结构的句子,比如“勺勺掉”、“宝宝饿”,等等。当时,我以为这些都是1岁的孩子本来就该会的事情。在阿姨无数次提醒我,说和林克经常一起玩的同龄孩子这个时候连“爸爸”、“妈妈”都不会说时,我才猛然发现自己生了一个语言天才!
果然,上小学一年级时,孩子的英语就让我颇费心思。尽管当时的英语课文非常简单,但上完学校的英语课后,回家让她读课文,发现不是不会读,就是读得离正确发音千差万别,而且,错误的发音一旦形成,再纠正就非常困难。私下与院里同校同年级的几个孩子家长交流,得到的答案是:孩子在学校上完英语课后,课文基本上就会背了,回家根本不用管。有的家长甚至还说,学校那点英语太简单,孩子不上就会。
为了不让孩子在课堂上形成错误的发音,我在她每次上英语课前就事先让她听课文录音,一句一句地模仿(其实也就是三四句短短的日常用语而已),学会正确的发音后再去上课,以免课堂上自己瞎模仿。每天上完英语课回家我都要及时让她听课文录音,帮她复习巩固。这样一年半下来,虽然每个学期的英语成绩都是A,但是学得很不轻松。
二年级下学期,由于单位工作忙,家里的阿姨又走了,我实在没有精力工作、家务、女儿学习一起抓,于是,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学英语。那半年里,基本上没有人管过她的英语学习,学校老师也没有要求家长监督孩子读课文。这样,半年过后,孩子二年级期末英语成绩就出现了C。
我思来想去,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能和过早上幼儿园有关。孩子在幼儿园时因为年龄太小,总是跟不上班级进度,于是渐渐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养成上课爱走神的习惯。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死记硬背能力差。孩子的记性,有时好得惊人,比如,她能记住2岁时发生的事情,能记住很多年前我和她说过的某句话,但是,就是记不住英语句子,记不住数学公式,背不会古诗。而如果这方面能力弱的话,在中国目前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绝对要处于弱势。我甚至预感到,孩子今后学习历史、地理也许还会碰到像学英语这样的困难。
2、孩子的心理问题让我崩溃
那时,孩子是那个忙碌了一天、拖着沉重脚步的我,加快回家步伐的那个人;而上小二时的她,则成了下班往家里赶路的我,不知不觉中放慢步伐的那个人。孩子的心理问题在小一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小二,她的自卑、不合群,以及随之而来的“上学焦虑症”、“周一恐惧症”已经让我寝食不安了,再不解决,后果也许会不堪设想。
周一至周五,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总是害怕自己上学时忘了带这个,忘了带那个,还经常担心上学迟到。晚上做作业或整理书包时,孩子常常会突然大哭起来:“妈妈,不好了,我的数学练习本找不到了”,“妈妈,我的语文书不见了”……这些小事,对她来说,就好像天塌了似的严重。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我不得不深更半夜给老师打电话,确认练习本是否被老师收走还没有发下来,或者一定要从老师口中得到保证,老师不会因此批评她。
每次整理完书包,总要再确认一遍是否将所有东西携带齐全,睡觉前还要重新进行确认,躺进被窝后,还要经常起床再确认,已显示出“强迫症”的先兆了。她有时还会半夜突然梦醒,嘴里念念有词,跑到客厅再再一次翻看、整理书包。
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她手里始终紧握我的手机,双眼盯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时间,一分一分地数,生怕迟到。有几次堵车,孩子一边叫嚷着“还不如走着快呢”,一边竟然打开行驶着的汽车车门,要跳车!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有时我不得已和孩子下车,在严寒中步行,等她爸爸开着车从后面追上来,我们才又重新坐进车里。
孩子唯一感到轻松、没有压力的时光就是周五晚上了。周五下班回家,总能看到孩子安静地摆弄玩具,或折叠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纸片。此时的我,也特别的轻松快乐。周六时,孩子还算开心,但会时不时地唠叨:“妈妈,要是今天是周五该多好啊。”而到了周日,简直可以说暗无天日,“周一恐惧症”伴随着她的分分秒秒。
每个周日的早晨,孩子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哭泣,晚上伴随她入睡的也是哭泣和妈妈的安慰,整个周日都笼罩着“周一要上学”这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让孩子忘记周一上学的事实,我和她爸爸在周日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她玩得开心,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原因是:周日玩得越开心,就越不希望周一的到来。孩子周日甚至还经常恳求我们:“爸爸妈妈,星期天别让我有快乐吧,你们可以打我一顿,好让我恨你们,恨这个家,这样我就会喜欢周一去上学了。”
她们班上的几位老师都很优秀,对孩子有耐心,在教书育人上也有一套方法,不至于用粗暴的方法批评过其他孩子,而让孩子对老师和学校心存恐惧。我也相信,孩子在学校里并没有因为少带练习本,或上学迟到之类的事情(她其实从来没真正迟到过),遭遇过老师的批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现状始于过早上幼儿园时慢慢积累的后果,其主要责任在于家长,在于我这个妈妈。也正是在这时,我的一个好友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她的儿子在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课间去洗手间,被几个高年级的男生打了几拳。由于害怕再碰到这些男生,好友的儿子开始惧怕上学。好不容易挨到小学毕业,好友托关系为儿子找到一所不错的中学,以为一切可以结束了,惧怕上学的阴影从此不再缠绕,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好友的儿子出于对新学校这个陌生环境的更加强烈的恐惧,从此不肯再踏进校门!
于是,本该上初一的12岁男孩,早早地结束了学生时代,从此在家里过起了“软禁”般的生活。好友每每给我电话,总是在电话那头哭诉,何时才能让在家已闲待四年之久的儿子走出家门,重返校园。好友儿子的前车之鉴,无形中又增加了我对林克现状的担忧,让我变得焦虑不安。我在心里暗自下着决心:只有妈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妈妈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一定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替女儿治好心理的创伤。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