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子
从前面两天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了社恐是什么,也知道了社恐的症状,以及社恐和非社恐的区别。那社恐这种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它的发病因素什么呢?今天我们来透视一下社恐的诱发原因。
让我们先来一个测试看看你的社恐诱发因素可能是什么?
你的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医院做过全方位的体检?是否存在内分泌不调的情况?
你是否较为内向,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听到不好听的话会逃跑?
在成长的环境中,你是否受到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或是过度的保护?
你的父母是否有很多朋友?是否会参加各类社交活动?
在你上学时期,是否非常在意分数?进入工作岗位后,公司里是否存在各种明争暗斗?
你是否经历过比较严重的创伤,如失恋后很长时间无法走出阴影?
你是否非常不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对照以上8个测试,分析哪种现象与你相符。
答案为1,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
答案为2,可能是生物因素导致
答案为3,可能是个性因素导致
答案为4,可能是家教因素导致
答案为5,可能是父母因素导致
答案为6,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
答案为7,可能是精神创伤因素导致
答案为8,可能是自我认知错误因素导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的答案为2个以上,说明我们的“社恐”原因可能具有综合复杂性,在未来需要进行多方面调整。
02社恐偏爱谁?
做完测试的你可能会问:这么多因素都能导致“社恐”,那也并非人人都是社恐患者,究竟哪些人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过度追求完美的人
这类人总希望在任何场合、任何方面都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别人的称赞。如果无法达到他们内心理想的状态,就会造成社交中的紧张,将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认为是针对自己,并将这些想法内化,进而成为执念。
2.性格严重内向的人
内向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性格,我们前面的文章也说了内向社交恐惧症的区别。但是,正如老话说的:“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如果某人的内向程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那这类人与其他人相比就更容易被社交恐惧症“青睐”。
3.严重自卑的人
这类人恰好与第一种人的情况相反,他们大多对自我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羞于与他人比较。敏感的他们可能会从别的一颦一笑中认为对方不愿与自己交往,并内化成为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社恐自然悄然而至。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钻牛角尖,喜欢放大别人的细节,并由此做出主观判断,从而错误的认为别人讨厌自己。只有认清自己身上的特点,才能避免患上社交恐惧症,让社恐远离我们。
03社恐是怎么来的?
1.遗传,
年,英国研究机构刊登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社交恐惧症与先天基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一种SLC6A4基因涉及运输“幸福激素”血清素,它对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
看到这个报道大家心里是不是“凉了半截”,原来社恐是可以遗传的?这真是避无可避了。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担心。
心理学家通过临床发现,社交恐惧症多数是后天行为造成的现象。心理学家与科学家都认为:社恐直接遗传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约等于零。因为社交恐惧症不同于其他基因类疾病,它更侧重于未来成长环境中的个人行为。
这里我要多说两句题外话,大家经常说遗传/先天如何?或者说环境/后天怎么样。
在心理学上,一个叫遗传决定论,它是一名叫高尔顿的学者提出的。他认为遗传决定了个人以后的发展成就,人成就的高低从生下那一瞬间就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因为高尔顿这个人他的家族属于上游的一个家族,他从生下来就拥有非常优渥的条件和教育,所以他认为这些都是遗传带给他的。
另外遗传决定论相对应的是由美国的华生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论。相信大家很熟悉他的这一句话: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把他培养成小偷,强盗,律师等等……你想培养成的任何角色。”
华生认为环境决定了一切,我怎么培养你,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辩证的看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遗传也决定了一部分,后天教育环境也决定了一部分。话说回来,有些心理疾病是确实具有遗传性的,他父母体内的DNA,会遗传到孩子的身上。
曾经有一个实验将一对双胞胎在出生后就分开抚养,三十多年以后再重聚发现他们虽然不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他们却拥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从事体力工作,都酗酒,有相同的生活习惯,娶的妻子名字都相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看看。
2.家教,
一方面是指的家长保护过度,比如说这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应该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家长还去大包大揽,你不用管这个,不用管那个。在这个前提下,当有一天孩子离开自己这个备受保护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环境当中的时候,他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很可能会引起他的社恐症状。
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太过严厉,管的特别严,不允许出一点错。导致自己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强化,最终出现社交恐惧症。
针对这两点,建议各位家长首先要放平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如何应对不同的情况,慢慢成长。其次孩子还小,允许他犯错。中国古人怎么说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吧!犯错不怕,改了就是好同志嘛,是吧?只要我们适时进行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孩子会逐渐掌握做事与社交的技巧。
3.个性,
通常较为聪明、敏感、有些神经质、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