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家长提问:7岁女孩,爱听故事,总是想着故事里的怪兽,晚上睡觉也很害怕。这个孩子听的是儿童故事,故事里的怪兽并不是很可怕。孩子呢,听了害怕,不听还想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像女孩这种对怪兽、妖怪或某些事物感到害怕的现象其实非常常见,尤其是女孩子更为普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小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那个时候父母比较忙,经常留孩子一个人在家,孩子独自在家的时候会非常害怕,总感觉有怪物会不会从房顶下来,或者自己走着的时候,感觉后面有什么跟着自己。
也有小学的孩子会对电视中逼真形象的画面,比如一些禁毒宣传片等的画面感到十分恐惧,尤其是刚刚看过的几天尤其害怕,不敢独自睡觉。
这种害怕因人而异,有男孩,也有女孩,但事实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这些画面感到恐惧。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总是焦虑万分。
一方面,孩子的恐惧害怕让家长手足无措;
另一方面,家长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害怕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呢。
孩子的害怕你懂吗?
1、孩子为什么如此恐惧?
七八岁的孩子,思维的抽象性越来越高,想象力快速发展。与学龄前的孩子害怕一些具体的事物不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经常会害怕自己想象出来的事物,比如孩子会把黑暗中的事物想象成怪物的样子,会害怕故事中出现的某个可怕形象,会想象出来不存在的可怕的事物,而且越想越逼真,越想越害怕。
这个阶段的孩子脑海中想象的大多是不存在的,要么是凭空而降的怪物,要么是黑暗中那个要把自己抓走的东西,要么是现实世界之外的幻想出来的世界。
想象力的发展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产生对很多事物的幻想,而10岁以前的孩子控制情绪的技巧还不成熟,都会导致孩子出现这种恐惧心理。
2、为什么既害怕又想听?
就像开头说的女孩一样,很多孩子对故事中的怪物感到非常恐惧,但是却还是忍不住想听。一方面害怕,一方面渴望。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体验不只是孩子,相信我们承认也都有过这种体会。如果想不起来,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看恐怖电影、玩刺激游戏或坐过山车时的感受。
事实证明,很多人似乎喜欢经历恐惧。虽然一些事物让自己感到害怕,肌肉紧张,心跳加快,但还是会享受这些事物带来的刺激。
即使很恐惧,很害怕,但是依然很想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对这种恐惧感到兴奋,也可能感觉到身心受到的刺激感到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可能是经历不同体验之后的骄傲和成就让他们感受到了快乐。
与生俱来的恐惧情绪
想要真正弄明白这种情况,还是要深入认识一下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绪——恐惧。
1、孩子的恐惧
恐惧是一种人在身体或心理上可能受到伤害的威胁而产生的情绪。遇到受伤害的威胁时,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恐惧都可能产生。孩子对怪物等想象中的事物的害怕显然是心理上感受到了威胁。
恐惧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造成每个人恐惧的原因各不相同。研究显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害怕,甚至对不会造成任何危险的东西感到害怕。
对于孩子来说,害怕的东西可能会更加多样,有的甚至让家长感到不可理解,比如:有的孩子害怕冲水的声音,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小动物,有的孩子怕洗头……
2、恐惧是好是坏?
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会想,这还用说吗,恐惧和害怕之类的情绪当然是坏的,它能有什么好处吗?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种情绪都不能绝对地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恐惧也是一样。
只要是情绪都有它积极的一面。
那么,恐惧的积极的一面是什么呢?
恐惧和害怕会提示我们环境中的危险,引起警惕,以避开危险事物。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恐惧作为一种感受,会给人的身心带来一种新奇和刺激的体验,某些时候,这些体验给人带来享受和丰富的感觉。
当然,过度恐惧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首先,恐惧会提高人的肌肉紧张度,让人无法放松。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恐惧可能会让孩子失去恰当的反应,肌肉紧张,无法入睡。
其次,对于想象中事物的恐惧会让孩子处于担忧之中,给孩子带来痛苦。长期的痛苦影响孩子的心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过度恐惧可能会让人对某些情境和痛苦感受高度敏感,形成敏感性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形成恐惧症。
3、恐惧是否可控?
判断一个人所感受到的恐惧的具体情况可以从恐惧的程度、恐惧是当下的还是将来的、当事人能否应对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当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指标告诉你恐惧具体到了哪个级别,这需要根据个体的表现和反应来具体判断。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恐惧情绪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有强烈的身体反应,且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孩子不能独立应对,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如何应对孩子的恐惧?
面对孩子的恐惧,家长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识别孩子内在的恐惧
很多专家会建议家长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不少家长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前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经常出现“表面接纳,内心排斥”的情况,这并不是真正的接纳,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在接纳孩子的害怕和恐惧情绪之前,家长们首先要识别孩子正在经历什么情绪,而且要对这种情绪有所了解,这是接纳的前提。
如果口头上接纳,内心很无力,效果一定不会好。
识别孩子的情绪,除了平日里对孩子的表情、行为等的观察和了解以外,引导孩子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2、经常性的讨论和表达
人与人之间的感受通常很难彼此相通。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限于表达能力以及对自身感受描述的困难,孩子往往只能说出害怕之类的简单的词语,将内心的感受描述得具体恐怕很难。
看见即疗愈,当孩子内在的恐惧被家长看见,或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时,恐惧便会逐渐消失。
那么,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内在的恐惧呢?
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家长的问话不能太空泛,要非常具体。如“我看你好像有什么麻烦了,我能不能帮你?”比“你怎么了?”要具体,“怪物的样子让你害怕还是它尖尖的牙齿让你害怕”比“你为什么害怕它”要具体。
当孩子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接着孩子的话题继续引导孩子了。
当然,一定不要试图一次将话题聊清楚,也不要强迫孩子来表达。
3、借助具体化的内容和活动
仅仅和孩子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能几句话就没得说了,和孩子的沟通当然是借助具体内容和活动效果更好。
故事是很好的素材,可以借助故事内容,故事情节等让孩子说出自己对所害怕的事物的更多观点。这方面的绘本图书特别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都有,如《妖怪山》、《走开绿色大怪物》、《我的情绪小怪兽》等。
光说有时候远远不够,孩子最喜欢的还是动手。家长可以根据绘本故事中的内容和情节和孩子进行活动,比如:玩驱赶妖怪、打怪兽的游戏,把害怕的怪物画出来再撕碎,布置温馨的环境,等等。
最后,有一点很重要,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定不要期望你接纳孩子的情绪了,你耐心陪伴孩子了,或者你做了很多努力了,孩子的情绪就立刻会发生改变或者见效。只有到了童年中后期孩子才会形成多样化的情绪调节技巧,通常来说,只要孩子的恐惧能够稳步下降就是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