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是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为大德之人树立的标杆,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失态,这样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让人神往,也渴望拥有。
这是一种修为,追求的是一种高级感的内心平衡。像一位高僧,充满怜惜的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稳如泰山!普通的你能修炼成吗?
日本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在《稳自洽的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中指出,只要你做到以下四点:正视自己的感受、了解“弱小的自己”、了解自己与对方“内心的真相”、“不勉强”的交往,就能告别“焦躁”,稳稳地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加藤谛三,日本超重量级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者。著有《情感暴力》《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
没有故弄玄虚,每一句都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和你朴素地拉着家常,却于清风细雨间,帮你解开心里结了几十年的死扣。
书中每一句话都像一声脆生生的鞭子响在耳边,每一句都想划重点,每一句都能让我反思自己以及原生家庭的一些问题。
总是忍不住惊呼:“原来是这样啊!”
《稳自洽的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这是一本自我疗愈、自我反思的指南,也是帮你克服家庭工作中的种种焦躁不安,重建稳妥自洽生活秩序的操作手册。
为了找到那个隐秘的按钮,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想要撒娇”!这原来才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你被满足过吗?
内心时刻充满不安,怕发型被人嘲笑,怕工作做的不够出色,怕自己的拒绝伤害了别人……
你是这样的吗?老是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怎么也不能接纳“原本的自己”。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忍不住随时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自卑”“不安”,原来还和你内心的“撒娇欲”有关啊。
都说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其实不止女人,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神秘按钮,那就是“撒娇欲”。
小孩子的软弱、利己、懒惰等不够好的部分,得到父母的温柔接纳,就是撒娇欲得到了满足。
这样,他们无需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不用担心会因为“不好”被抛弃,可以安心做自己。这样长起来的小孩子,就能建立满足安全需求的依赖关系和归属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
相反,撒娇欲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不得不去迎合父母的眼光和期待,改掉身上所有父母不喜欢的,不能率直的表达自己的欲望。他们和父母没能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长大了自然会习惯性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并在在潜意识中阻止自己去做符合自己愿望的事。
这不就是带着讨好型人格,在人间苦苦挣扎的你和我吗?
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最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凪的新生活》里面的大岛凪。
她虽然已经28岁了,依然习惯看人脸色,非常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不敢说那个大家都喜欢的男生就是自己交往的人。哪怕是出去吃饭这样的小事上,不管多么不喜欢同事的提议,也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喜好和想法。
被同事当面嘲笑、暗地甩锅、随意支使,都不敢反驳!
只是因为,担心万一说了,会惹别人不高兴,会被大家孤立。
如此努力拼命地“合群”,结果却适得其反。在人群里的她,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没有原则和底线,一味讨好他人,却得不到她渴望的尊重。
大岛凪就是拥有一个强势而严苛的妈妈,让她从来没体会到“撒娇”是一种什么感觉。
小时候,因为密集恐惧症不喜欢玉米,妈妈就当她面把玉米倒进垃圾桶,跟她说什么玉米好可怜,那么多人辛苦种出来的,因为你不喜欢,就被倒掉,是你杀死了它们。
多么严重的控诉!直接封死了小姑娘表达不喜欢的权利和勇气。
越不喜欢大酱的味道,越逼着小凪用双手去抓、自己做,不许去超市买。
接受孩子的真实情绪,成为她的心理依靠?不存在的!
妈妈还不喜欢凪的一头自然卷发,每天上学之前都要为她下死力气的梳理、拉直,造成很多年后,凪自己一直以卷发为耻,每天出门前拉直头发成了她必做的功课。否则,她根本没有勇气站在大家面前。
这种可怜兮兮的委屈样,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身边没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呢?可是,这种小心翼翼的生活,谁愿意过呀,它太折磨人了。
你是“别人的目光下的奴隶”吗?
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很累。
连乖乖女“小雪”——杨紫,都直言自己曾经备受困扰。
杨紫说:“其实,我以前在大家的眼光下,都是乖乖女(的形象)。大家对我的印象都是好乖啊,那个小雪,我一直活在大家期待的想象中。包括爸爸妈妈,我从来没有叛逆过,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我的朋友,我全部都是希望活成他们喜欢的样子,所以,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很累。”
这种累,不是做了什么超负荷工作、加个大夜班的那种身体上的疲倦,但是却比这些还让人疲惫不堪,难以忍受。
那是心累,是你的情绪生病了。
病因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目光了,别人的评判成了自己生活的标准,彻底迷失自我。
没有被满足“撒娇欲”的人,就仅仅是讨好型人格吗?《稳》的作者加藤谛三持续对这些没有被满足“撒娇欲”的人进行观察探究,有了与众不同的论断:
1、这样的人,长大后,潜意识中依然会受到心底残留的撒娇欲的控制,还会有不明原因的不高兴,会“窝里横”!2、“完美主义”,对自己表现的就是非现实程度的自我过高要求,也是抑郁症的病前性格特征之一。3、对他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心底渴求他人无私的奉献,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未被满足的欲望的固执。
招人讨厌的人,实际上也是自己讨厌自己的人!不管自卑还是自傲,都是在内心不肯接纳真实的自己,胆战心惊地做别人目光下的奴隶,从而无法和自己和平相处的人。
这让我想起一位生活中我非常熟悉的老人。
她出生时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姑娘,可是因为家里很穷,她自己又像个男孩子一样淘气好动,所以父母和哥哥姐姐们并没有给予她多少娇惯和宠爱,反倒因为懒得干农活、打碎东西,多挨了全家人不少打骂指责。五、六岁的时候,妈妈分吃水果也从不偏向她,有一次还为了惩罚她的哭闹,毫不客气地把她那份全部没收分给别人吃。
70多岁的老太太,至今依然对此耿耿于怀。
在她长大以后,她心里也总是有一股不明怨气,渴望别人无条件喜欢她、对她好,老公、儿女,周围的人怎么做都不能让她满意,怎么做都能挑出让她生气的地方。她在家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权威,因为老太太不爱吃豆角,一家子也只好跟着不吃,哪怕自己家菜园里长出豆角,也会被她干脆拔掉。
另一方面,她对外人、陌生人又非常大方,甚至过度的热心,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做了好多不讲分寸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比如村子里有夫妻半夜吵架,她只要听到动静,就会坐立不安,不顾家人的极力阻拦,跑去劝架。
她的心里好像有个洞,渴望着用别人的尊重和关爱来填充。
却用力过猛,老想让大家都围着她转,总是以家庭的恩人自居,要大家随时随地表达感激。把孩子们养大需要感激,操持家务需要感激,供孩子们上学需要感激,给孩子做新衣服需要感激……她总是用满含泪水的双眼询问:她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活着的人,难道不值得感激?
结果,弄得周围的人疲惫不堪,都想尽办法远远的逃离。
她最典型的,当然还是时时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