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内向者充满偏见,觉得他们不自信、太爱安静,不善于表达自己。
于是,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对内向者善意的劝导:“你要开朗一点,外向一点。”
但是……内向也许并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而是生理上的差异。
心理学博士PerpetuaNeo指出,内向者和外向者,在脑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就是不一样的。
同样处于社交场合,外向者的电化学信号途径很短,而内向者却是长乙酰胆碱途径。
长乙酰胆碱途径,会让外部刺激诱发的信号经过右额叶岛皮层与额叶。
而这两个部分,分别负责“注意到错误”和“评估结果”。
简单来说,外向者能够立刻对环境做出反应,
但内向者却要担心发生错误,重重评估之后才能做出反应。
因此,在社交场合,外部频繁发出信号,内向者的大脑会非常忙碌,甚至超频工作。
这也会让他们觉得很累,甚至因此产生焦虑,也就是“神经过敏”。
而另一方面,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多巴胺敏感性阈值也不同。
相比之下,内向者的阈值更低,更容易感到愉悦。
一人独处,与信任的朋友聊天,这些简单平和的事情也许并不能让外向者感受到愉悦,却足够让内向者开心了。
正是这样的生理性差异,让内向者和外向者产生了本质的不同。
内向者觉得社交消耗精力,而独处恢复精力。
而外向者则觉得社交恢复精力,独处消耗精力。
内向者在社交后觉得疲惫,需要一定时间独处,才能让大脑从超频工作中休息过来。
这个现象,被称为“内向宿醉”。
对于内向者而言,自己独处,或是与极其亲密的好友相处的时间,无论是躺在床上发呆,收拾收拾屋子,还是看看剧,看看书,都能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中的不同途径,让大脑开始“休息消化”。
但是,并不是说,内向者就一定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者会预演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忽视所有好的部分,因而逃避社交互动。
而内向者,只是与外向者的社交方式不同。
同样一个社交场合,也许外向者会和50个人寒暄问候,和很多人都处于良好的关系,而这样的一呼百应会让他们觉得很享受。
但内向者在同样的环境下,也许只会和其中一两个人深入谈话,但他们同样期望开始一段深厚的友谊。
内向和外向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神经机制决定的。
任何人都不需要因为内向而自卑,也不必给予他人“你要开朗一点”的意见,
因为这本就是人们的生理性差异。
所以,身为内向者,也许你该更坦诚的告知他人“我需要一段时间独处恢复精力,请不要随意占用我的时间”,才更好的做自己。
毕竟,内向并不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事情,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