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以后,很多宝宝都容易感冒,可是有的宝宝非常不让家长省心,每次感冒的医院,家长每一次带着孩子去打针都要经历一场“世纪大战”,直到孩子闹得没有力气了,最终才医院。很多宝妈为此也非常的苦恼。
昨天晚上就有一位宝妈跟我吐槽说:上个星期孩子发烧了,结果孩子因为不想打针吃药于是偷偷隐瞒了病情,没有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直到第二天早上父母才察觉到孩子的不对劲,看到孩子脸部通红全身滚烫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医院。
医院之后医生一看孩子发烧成这个样子,忍不住怒斥了这位宝妈太没责任心。这位宝妈听了医生的斥责之后内心既自责又委屈。
我相信在生活中这种案例非常常见,很医院本能的感到恐惧,宁愿自己难医院打针吃药,有的孩子看到医生之后都能瞬间哭出来,医院在孩子们的眼中不是治病救人的地方,而是一个地狱。
如医院的恐惧,一旦孩子生了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会严重威胁到孩子的生命健康。比如在前面讲述到故事中,孩子因为不想打针吃药于是就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发烧了,结果导致孩子发烧了一整个晚上,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持续发烧在三十九度以上,可能会诱发高热惊厥,对孩子的脑细胞已经脑功能容易产生损伤,用俗话概括来说就是容易烧坏脑子,而且发烧最严重是可以导致人死亡的。
孩子年纪比较小,对死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医院,就很容易会隐瞒自己的病情,所以家长医院恐惧症。
哪些医院恐惧症?
1.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
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孩子在发烧的时候身体已经极度不舒服了,这个时候也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医院就等于把孩子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陌生的环境会加大孩子的焦虑以及恐惧。
2.吃药很苦,打针很痛的印象
人类天生是怕痛怕苦的,吃药和打针确实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宝宝会本能的抗拒吃药打针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在宝宝生病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出于对宝宝的关心都会选择粗暴的对待孩子,比如强迫给孩子喂药打针。这种粗暴的方式也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3.医院恐吓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大声的怒斥孩子:你再不听话,医生就要给你打针了!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
在这样的恐吓式教育中,医生以及警察都成为了孩子世界中的“恶人”,所以也难怪孩子会对医生或者警察产生恐惧!
医院恐惧症?
1.父母经常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跟孩子玩这种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孩子扮演病人,父母扮演医生。然后父母跟孩子模拟看病的整个过程。
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拓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只要孩子习惯了这种游戏,医院的恐惧也会大大减小。
2.医院恐吓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在一九二零年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及其他的团队找到了一个9个月左右的孩子做实验,实验团队首先让孩子接触一些毛茸茸的玩具,然后再让孩子接触一些兔子之类的毛茸茸的小动物,孩子对这些小动物没有一点恐惧,每次都可以跟它们和平共处。等到孩子十一个月左右,华生才开始了真正的实验。只要孩子一抚摸小动物,实验人员就会用力的敲打铁棒,铁棒制造出的巨大响声给孩子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此后只要孩子跟这些毛茸的小动物接触,就会听到巨大的响声。然后孩子就开始变得非常恐惧小动物,而且每次听到巨大响声的时候都会哭得近乎昏厥,最后这个孩子在六岁那年不幸去世。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就能看出,恐吓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希望各位家长千万不要使用恐吓式教育。哪怕你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孩子好,可是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是你远远无法弥补的。
3.不要欺骗孩子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配合治疗,会故意欺骗孩子:打针一点也不痛,吃药一点也不苦。
孩子只是生病了,不代表失去了痛觉以及味觉,吃药苦不苦打针痛不痛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的。这种欺骗性教育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毕竟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欺骗,尤其是还被自己信任的人欺骗。
建议医院之前最好可以提前跟孩子沟通,医院之后将要发生什么情况,让孩子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有了心理准备孩子也会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总比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打针会更好一些。
4.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医院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宝宝喜欢的玩具,在带孩子看病的时候可以用这些玩具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不让宝宝胡思乱想,有助于消除宝宝内心的恐惧。
总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关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粗暴的对待孩子,通过欺骗或恐医院,只医院。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前告知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对孩子进行鼓励,告诉孩子打针吃药是为了身体好,只有身体好了宝宝才可以快乐的玩耍,相信孩子也会逐渐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