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幸福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真正拥有,你是否
TUhjnbcbe - 2024/10/29 14:04:00

最近看了一本豆瓣高分心理学书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用第三方视角去看心理医生和来访者的治疗过程,还可以看到心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她如何面对并不完美的自己和并不顺利的生活。

书中写到了一种病症“幸福恐惧症”,经历过创伤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灾难,他们不会倾向于靠近生活中的好事,他们会变得过度警觉,总是等着厄运来临。

听起来骇人听闻,难道我们遭遇的不幸,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吗?某种角度来看,是有这种可能的,书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

六十九岁的瑞塔,她有着抑郁的表现,如果她的生活在一年内还没有改善,就打算做一个“了结”。瑞塔一共结了3次婚,每次的婚姻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第一次结婚,她很庆幸离开了沉闷的家和枯燥的工作,可好景不长,生了4个孩子之后,无聊的生活,酗酒的丈夫,都让瑞塔即痛苦又无法逃离。后来,丈夫甚至家暴她和孩子,由于她的软弱,尽管不忍,她还是一次也没有阻止丈夫对孩子拳打脚踢,只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孩子在进入叛逆期之后,深深地怨恨她,不再跟她联络,之后的两次婚姻也让她遍体鳞伤。从此,瑞塔一直一个人生活,不想和任何人有太深的联系和交往。

当作者也是心理医生的洛莉跟瑞塔一起回顾她之前的经历时,瑞塔觉得很绝望,觉得自己罪有应得,自己就该孤独终老。可现在一切发生了变化,她和邻居有了交往,创作的作品有了买家,甚至有人跟她进行了爱的表白,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瑞塔却觉得无所适从,她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地享受,她已经习惯从一个有缺陷的角度去看世界,当她习惯被抛弃的时候,幸福和快乐反而让她无所适从。这也解释了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明明看起来想要获得美好的生活,可往往总是遇人不淑,遭受厄运。有可能,他的潜意识当中就不允许自己幸福,患了一种“幸福恐惧症”。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因为瑞塔过去的人生经历当中并没有太多跟幸福“打交道”的机会,小时候在家里就没有很幸福的回忆,成年之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好像一直都是一团糟,当一次又一次的厄运向她袭来的时候,痛苦不幸就成为了她的人生底色。所以,当幸福的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她下意识地会觉得,这是不可靠的,这种美好早晚会消失,如果最后结果已然注定,那不如一开始就掐灭这种苗头,让自己在源头就避免伤害。虽然现在也不够美好,但是去接纳新的未知的变化,对她来讲可能更难以接受。

让人难以置信的不仅是瑞塔主动选择了痛苦,而且她是这种选择最大的受益者。作者洛莉觉得,当瑞塔不能全心全意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她是能够从中获益的。因为痛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这样她就不用面对任何事情,不需要和外面的世界互动,可以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可以持续地为自己开脱。既然她做什么都无法拥有幸福,她就不必费心经营和别人的关系,她就不用求得子女的谅解,做任何的补偿都是没有意义的。

既然残酷的真相已然浮出水面,该如何应对呢?这并不是心理医生能够决定的,而是来访者自己的选择,她可以继续待在安全区,缩在自己构建的暗无天日的壳子中,也可以迈出勇敢却绝对不容易的一步,接受一切可能让自己不适的感觉,慢慢地走出阴霾,。

很幸运,当瑞塔看到自己的“真实意图”,深思熟虑之后,她给自己的“心仪对象”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把自己的辛酸过往,甚至有些残忍的故事讲给他,把真实的自己完全暴露出来,虽然不知道这段关系是否都有一个新的开始,但起码她迈出了这一步。之后她认真地剖析了自己,给女儿和儿子写了长长的邮件,再次表示了深深地愧疚和后悔,女儿回信给她,表示很高兴看到母亲终于能直面自己的问题,不再逃避,可是她暂时不打算跟母亲见面,原谅母亲。亲密关系避免不了伤害,可当伤害真实的发生了,有些伤疤是不可能完全痊愈的,我们也不必一定要自己原谅才可以跨过那道坎,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让生活继续,不一定要伪装自己的感觉,欺骗自己已经释怀,你可以选择不宽恕,但是要心怀慈悲。

如果我们在童年不够幸运和幸福,长大之后,我们需要很多时间调整自己,接纳自己,疗愈自己,我们要做自己的“内在父母”去安抚那个受伤的小孩,让他有勇气面对这一切,让他知道,一切没有那么可怕,自己是有资格和有能力去获得幸福的。一方面是有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或者专业人士的帮助,去让自己变得更好。既然过去无法改变,那么,何不接受它,承认它。只有直面痛苦,才有可能摆脱痛苦。

愿我们都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无论是好是坏,不被过去捆绑,永远活在当下,期待并拥抱幸福。

1
查看完整版本: 幸福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真正拥有,你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