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粥粥Laraine
喜剧演员周奇墨有一场很惊艳的脱口秀表演,模仿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在面馆点餐。反反复复、举棋不定、极其墨迹的神态语气,拿捏得极其到位。过于真实,引发爆笑。
这么好的“笑”果,自然是因为观众们被戳中了共鸣点,大家在生活中一定碰到过类似的场景,不是自己,就是身边人。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毛病”却越来越多了。
拖延症、社交恐惧症、选择困难症……各种新型“疾病”层出不穷,给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始作俑者在暗中作祟,那就是完美主义。
然而,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潜意识里把完美主义当做一个积极的缺点。承认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丝微不可察的骄傲。
有些求职者在面试中被问到自身缺点时,甚至会用“过于完美主义”对自己进行“明贬实褒”。
为此,斯蒂芬·盖斯写了一本书来揭示完美主义的“伪善”,力图帮助读者转变成一个自由的不完美主义者。书名也很直白,就叫做《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斯蒂芬·盖斯是一个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这是我第二次这样介绍他了。第一次是他作为《微习惯》的作者时。因此也可以说,他其实并不普通。
每天一个仰卧起坐,也能拥有马甲线?微习惯大法好
他认为,许多的书用太多笔墨介绍完美主义的特征,而没有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于是在这本书里,他加强了解决方案部分。
前九章介绍各种概念,为解决问题打下理论基础,最后一章集中提供解决方案。
01完美主义并不完美
1)什么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无法接受任何不完美事物的特质。
在学术研究领域,年兰迪·弗罗斯特提出了“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年,保罗·休伊特和戈登·福莱特提出了“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年,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希尔等研究人员上述两个量表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推出了一份新量表,包含两大类别8个表现形式。
内心自觉的完美主义:整洁有序,追求卓越,计划周密,对他人要求过高。
自我评价的完美主义:过失担忧,认同需求,父母压力,纠结不放。
为了解决问题,作者在此基础上将它们从学术层面落实到现实中,总结为五个方面:过高期待、纠结不放、认同需求、过失担忧、行动顾虑。
2)人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给自己定下一些目标,比如三个月减掉10斤体重,一个月看2本书,每周运动3次,一年存下10万块等。
又或者,一定要有合适的运动场地、买好运动装备才能开始运动,办公桌必须一尘不染,发型必须一丝不乱,等等。
人们对完美数量、完美情境和完美质量的追求无处不在。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效仿着身边人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完美主义者。于是,我们开始忽视微小的价值或进步,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
3)完美主义给我们“安全感”
完美主义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小小部分是对完美的追求,而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主体,则是对失败的恐惧。
我们越想得到,就越害怕得不到。比起失败带来直接后果,我们往往更害怕得不到我们渴望的东西。与其承受“求而不得”的痛苦和难堪,不如筑起一个沉重的盾,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个盾便是完美主义。
最常见的例子,社恐人群其实比其他人更在意社交,这种紧张反而让他们没有办法自如地社交。
有句话叫做“胖子都是潜力股”,本是个激励人心的句子,却常常被误用为保护伞和安慰剂。
我想要苗条的身材,却害怕自己做不到,所以干脆不开始。因为只要我没有开始减肥,就永远无法证明我做不到。换言之,我不是不能,我只是不想。
似乎只要甩出这句话,就可以看着幻想中未来瘦瘦的自己,心安理得地再吃一包薯片了。
这里并不是攻击胖身材本身,不同身材有不同的美,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只是我们需要警惕完美主义的借口。比起欺骗别人,更可怕的是欺骗自己。
完美主义是一台制造借口的机器,只要建立了完美的标准,实现与否似乎就不再重要。我们不用再面对内心的恐惧、不安和迟疑。
因此,缺乏安全感,有自卑情结,对现状不满的人往往更容易完美主义。
学校教育我们,要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就该设定理想的目标。只要付出足够努力,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然而生活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付出全部的努力,只是让取得优秀成绩成为可能而已。
学校灌输给我们的这种思维,让完美主义的种子更容易在体内发芽。
有时,完美主义过分驱策了你,让你过高期待和纠结不放;有时,完美主义则束缚了你,让你过失担忧和行动顾虑。
它让我们在生活中裹足不前、焦虑担忧、影响发挥,甚至更进一步,引发精神抑郁。
02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奉行完美主义还是不完美主义,主要取决于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相比完美主义,不完美主义更在意过程多于结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