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真的ldquo社恐rdquo
TUhjnbcbe - 2025/2/26 17:54:00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小组讨论时不敢与不熟悉的同学交谈,更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当众演讲时,不管准备得多充分,上台后还是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路上遇到同事总想回避,不敢大方打招呼;听到手机铃响就恐惧,不敢接听……当“社恐”人把自己的日常分享到网络,迅速就能找到一群“病友”,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病。戴好帽子、塞上耳机、看着手机,最好再戴一副遮住半张脸的墨镜才敢出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青年,又或许,你也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员?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中学邀请心理医师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

相关调查显示,自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社交恐惧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现代人因为压力变大,很多人都会面对一些社交焦虑障碍。”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一花说,“社交恐惧”一词很流行,很多年轻人也是抱着玩梗自嘲的心态谈论“社恐”,社交恐惧并没有像其他精神疾病一样被公众重视,“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病理上
  

轻度“社恐”可以自愈吗

如今,在社交网络平台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症状较轻,没有达到必须就医的程度,但像刘利一样,很多“社恐”人虽然表面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内心对愉快自如的社交活动仍有很大需求。“程度较轻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尝试脱敏治疗,也就是主动去靠近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李一花建议,“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交情境的回避意味着患者永远无法脱离恐惧。也就是说,如果想消除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就应该先靠近恐惧。”李一花举例说:“比如有些‘社恐’人害怕当众演讲,此时他就可以多靠近或者经常接近有当众表达的情境,当真正发生的时候,如果并没有发生患者预设或者想象的结果,那患者就不会再因当众演讲而过度紧张焦虑。这样的成功经验对患者的治愈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新的经验,那么恐惧就会一直存在。”在李一花看来,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我的场景很多,如果“社恐”人总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壳”里,很容易错失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旦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模式改善了,那么他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李一花鼓励程度较轻的“社恐”人尝试自愈。“社恐”人的自愈之路还可以搭配正念疗法,牟晓东补充说:“比如‘社恐’人可以经常冥想,多告诉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交活动,进而拥有更积极的情绪。”他特别提到,“社恐”人不要总觉得别人正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真的ldquo社恐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