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节目结尾的时候我们说到:
孩子降世,就像是我们孤身困于沙漠,等待着被拯救,突然看到两个人影飘然而至,我们拼命的呼救。人类最初的体验必然形成最深刻的影响,就算我们回忆不起来,但它潜藏在意识中,对今后的人生造成持续性的影响。
沙漠是人生的第一次体验,我们求助后得到他人什么样的反馈,决定了我们与这个世界发展出怎样的依恋关系。
我们就是孩子,而这两个人被求助的人就是孩子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每次呼救都能到满足,他内心会充满信任与安全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孩子的呼救经常都被漠视,他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对别人也不在抱有期望和信任,外来的帮助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如果情况更糟糕,不仅期望不被满足,甚至造成伤害,孩子会将外人都视为伤害的来源。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还有什么同理心可言,也不再相信良善与道德。与父母和世界的依附关系都是负面的。
怎么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我们都希望童年能为孩子源源不断的提供温暖的疗愈和前进的动力。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父母需要知道哪种方式是正确的。
亲密关系诞生于平等的沟通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整本书都在讨论亲子关系,这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标。而紧密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在给予和接受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在影响,请注意,这个影响一定是双向的,是平等的,是相互的,这很重要。
在孩子还是小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会用声音,手势和哭喊和父母进行互动。不要漠视,放任孩子哭喊。之前我们就说,有的家长认为不能孩子一哭就抱,不然以后不抱着都要哭,不要这样。当然每个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总是需要人抱着,确实很磨人,而有的孩子就是自己乖乖躺着保持安静。但无论如何,哭喊一定是孩子的自然诉求,他想要和大人互动,得到回应和关照。
想想我们自己被困在沙漠中对路人的高声呼救,就能理解孩子的处境了。
作者特别强调说:别嘘孩子让孩子安静,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的交流方式不受欢迎,大人不喜欢我。我们经常会错误的把奶嘴当成塞子,阻断相互交流的通道。
大人很多时候是把孩子当做“玩具”当做“宝宝”,唯独没有当做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
在要对孩子做什么之前,应该先告诉他即将发生什么。
比如说:“我现在要把你从婴儿车里挪到汽车里,我会帮你解开安全带,然后抱你出来,再放在汽车安全座椅上。”说完稍作停顿,等孩子听进去再行动。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奇怪,毕竟孩子还不会说话,但重点在于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本身。帮孩子换尿布换衣服,洗澡,喂奶的时候,都可以边说边做。当交流融入了生活,孩子很快就会听懂,并用行动抬起手或者抬起脚配合我们。
作为父母常常会误以为,要劳师动众或者倾尽所有才算是对孩子好,像是带孩子去主题乐园,送很贵重的礼物。这些当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都能享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快乐。
等孩子长大一些,可以和我们对话了。绝大多数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父母负责传授灌输,孩子负责接收执行,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孩子始终在顺从。这就是大多数家庭中的亲子交流模式。因为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在服从,很少获得倾听与认同,所以我们下意识的认为,父母就应该是命令者,而孩子就是接受者。
不要这样,令人满意的关系,一定是在双方都受到彼此影响的交流中发展出来的。不仅是亲子之间,与任何人的交流都是这样的。
太多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倾听,而实际上呢?是在等待空挡回应对方,表达自己。我们不断的构思如何回话,而不是真正的去理解对方在表达什么。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受到对方的影响和控制。
人就是这样,天然抗拒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当这个别人是孩子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所以倾听与回应,和孩子相互适应,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对我们造成影响,这说起来很轻松,绝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的。
交流恐惧症
作者佩里把人们内心深处害怕对话,害怕受到他人影响的情况,称之为:“交流恐惧症”。
话说有一位中年人,最近妻子和他说:“为什么当别人告诉你一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反应总是如此的激烈,如此的抵触呢?”这引起了他的反思。“是吗?我的表现是这样的吗?好像确实是的,当我意识到自己不知道某些事情的时候,我确实感到丢人。”“我经常把我知道作为口头禅,无论我知不知道会这么说。”
有一天,中年人去探望自己的老父亲。老人家每天都要吃很多的药,经常搞不清楚,他帮父亲画了一张图表,标明什么时候该吃什么药?可是老父亲略带讽刺的说:“你以为我活了80多年,还不知道怎么看药瓶上的标签吗?”或许老人家和中年人一样,也讨厌别人告诉他,自己可能不知道的事情。
老父亲始终抱着“我不需要你告诉我任何事情”的态度,让中年人很受伤。其实他完全可以说:“谢谢你画的那张图。”但是老父亲受不了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即便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但对老父亲来说,对面的永远都是个孩子。
紧接着,中年人也意识到,自己似乎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去倾听过自己的儿子,一直都觉得儿子所说的事情,自己早就知道了。受他的影响,儿子也学到了“我知道”这个口头禅。
曾经他也一度认为沟通就是单向的,和孩子沟通,就像是老师在给学生讲课。现在他不再以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孩子,用心的去倾听,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重新告诉父母:“我是谁,我是怎么想的”。
如果孩子想要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