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是指盗窃古人或今人墓葬里面的财宝,再将这些宝物出售以获得金钱的人。历代盗墓者都被人所批判,人们认为盗墓是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将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而死者墓葬中的财宝是供给死者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使用的,因此古人十分重视自己墓葬品的规格和档次,古时达官显贵的墓葬更是规模宏达,陪葬品华丽丰富。
人们之所以反感盗墓贼,不仅仅是因为按古时的观点,盗墓的行为伤天害理,还因为盗墓贼的盗掘过程中,他们舍大取小、舍贱取贵的做法,对于文物和墓葬来说,是极大的破坏和摧残,严重危害了文物的整体开掘和保护,因此,盗墓在我国是一种违法行为。为此,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击,保护墓葬的完整性。
有传闻言盗墓贼大多比较短命,盗墓会“损阴德”。这究竟只是古人的因果报应论,还是真的有一定依据呢?事实上,盗墓贼“损阴德”的说法,并不仅仅只是猜测而已,而是真的存在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墓葬中的空气质量差、空气中带有病毒
首先,墓葬一般建在地下,地底常年空气不流通,导致空气稀薄、空气质量差,人类正常呼吸所需的氧气量不足。古代没有氧气瓶的时候,盗墓贼在盗墓时,常常会点燃一根小木棒,木棒熄灭了就代表着墓葬中的氧气含量极低,必须马上离开。盗墓贼盗墓一般需要在地底下停留很长的时间,长期处于这种缺氧的状态,自然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其次,墓葬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而古墓往往年代久远,一般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墓葬中的尸体腐烂发臭后产生的病菌、长期不流通的空气和墓葬中的土壤、水分等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这些都会对身体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在古代,没有防毒面具,盗墓贼盗墓时一般会用一块面巾遮挡口鼻来阻断有毒气体,但往往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由于地下墓葬里和地面上的温差较大,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墓葬外的空气炎热,而墓葬内温度较低,这就导致水汽形成并凝结在墙壁表面和缝隙中,导致墓葬中的湿气较重。一方面,长期在这种湿冷的环境下停留容易患上风湿疾病,另一方面,墓葬中湿气较重,长此以往,大量霉菌滋生,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刺激性气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盗墓贼的身体自然会受到很大损害。
(二)墓葬里往往带有危险机关
早在周朝时期,厚葬之风就已经兴起,盗墓这个行业也随之兴起。盗墓和防盗墓的拉锯战持续了千百年,有盗墓贼,自然就衍生了防盗墓贼的技术,其中最主要就是墓葬中各种各样的致命的机关。如尸毒,即古人临死前为了尸体的保存服下剧毒的药物,经时间推移死者的内脏被腐蚀化为液体存在体内,盗墓者搬运尸体时挤压就会导致这种液体喷射而出,灼伤盗墓贼的皮肤;又如在墓葬中放置水银池,例如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表明秦始皇陵中有一条“水银河”,一旦踏入大概率会被毒死;除此之外,古人的墓葬中还设有诸如流沙防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伏火、机弩等机关来防止盗墓贼的侵入。面对这些致命的机关,只要盗墓贼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心理压力导致抑郁成疾
盗墓者大多会因为盗墓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一方面,盗墓者一般昼伏夜出,长时间在墓葬中停留,和尸体待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阴影。此外,长时间在幽暗的环境中停留,增加了患幽闭恐惧症的可能性,幽闭恐惧症是指对封闭空间产生的恐惧反应,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中,他们可能会产生心慌恐惧、心悸冒汗、呼吸急促等反应;另一方面,《刑法》第条第一款规定,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将判处3-10年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盗墓作为一种犯罪行为,盗墓贼在盗墓时难免会产生心理压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做贼心慌”,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心理压力之下,盗墓贼的心理自然会产生阴影。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便是盗墓成功,对盗墓贼自己也会产生极大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盗墓贼“损阴德”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盗墓不可取,任何形式的犯罪行为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