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金华站派出所民警在进站口执勤时发现了这个看上去八九岁的男孩。民警询问男孩,男孩说爸爸把他带到火车站就走了。民警和孩子等了一会儿,始终没有家长找过来。一开始,民警蜀黍也认为是孩子与家长一起出行后走失了,就将男孩带到报警台,用车站广播帮男孩寻找家长。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男孩叫小旭,9岁了,与家人一起居住在兰溪。民警蜀黍问他为什么爸爸走了,小旭闭口不言。经过警察阿姨耐心地安抚与开导,小旭终于说出了妈妈的手机号码。
妈妈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时十分惊讶:儿子怎么会从兰溪到了金华火车站?然后怎么会独自在火车站?她只知道上午爸爸带着小旭出去了,也没问“爸爸去哪儿”。一小时后,小旭的妈妈和姐姐一起从兰溪赶到了金华火车站。哭笑不得的妈妈告诉民警:小旭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与人交流,在学校也不合群。最近,他因为不服老师的管理教导被告状了,爸爸急于改变这个情况,想到了把小旭独自“扔”在火车站、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家的法子。爸爸把孩子带到金华火车站,真的就在进站通道把孩子一推,管自己走了。他是想一来“惩罚”一下儿子,二来用这个法子迫使儿子与他人交流,锻炼一下儿子。
这心也太大了,如果孩子在火车站被人贩子拐走了或者丢了,那就不是焦虑孩子的社交问题了,再后悔都晚了。我觉得,在孩子性格这件事上,如果改变不了,那就不要一刀切。内向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说,它能让孩子更好的思考、沉淀。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能够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看见自己身上的特质,让孩子能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内向这个缺点,也可以成为孩子独一无二的“优势”。
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我想说,我们教育孩子,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考虑父母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先是尊重,而后才是为他设计出属于他的教育模式,这才是爱的本义啊!说实话,作为一个妈妈,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合群,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
所以我时常有意无意地教孩子们一些社交技能,希望能帮他们避免在和其他孩子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希望能避免孩子不合群的问题。所以也想分享一些实战性的策略和技巧,都是我在养育孩子这些年总结出来的,可以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放松下来,希望能帮到处在同样困境中的父母。坦白说,学习如何跟集体妥善相处没有速成大法,所需要的练习时间真的比想要中要多得多。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尝试,孩子只有在人际交往上经历大量的错误,才能最终知道并且明确自己社交技能的强势和弱点。
这位「虎爸」的思路是:性格内向不开口,就强迫孩子在陌生环境找人问路……我怎么觉得和当年我见识过的「疯狂英语」一个套路?我初中某一年的暑假,我妈和我一个小伙伴的妈妈一合计,送孩子去疯狂英语夏令营吧?然后我们就去面试了。下面说说面试的经历,不过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肯定有一些偏差的,不过大多数内容我还是记得比较清楚的。我记得当时他们在一栋几层小楼里办公,门口是创始人的巨幅照片,面试第一关就是让我们指着创始人大喊:我一定要超过你!当时我作为一个初中生,还问了面试老师一句:
要用英语吗?我以为是测试我们会不会说这句英语呢……然后面试老师说不用,就讲中文,为了让我们突破心理障碍。我现在想想,如果真的不会说英语,纯粹就是口语不过关,词汇量低,固定搭配不熟悉,和心理障碍有啥关系……不过当时我妈在旁边很开心地看着我,于是我就配合了一下,大概喊了四五遍才通过这关,被认为是突破了心理障碍。
然后,我又被拉到那个小楼的天台上,让我对着大马路大喊,喊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我一直记得,我被拉到天台上的一个桌子上站起来,脑海中还留着当时看到大街上的行人走来走去的场景。好像后面又回到了办公室,还被要求做了几个俯卧撑。然后就记不清了,当时应该是通过了所谓的面试,只不过后来我去参加另一个游学项目了,就没去那个夏令营,小伙伴听说是去了,虽然我感觉夏令营结束以后他还是挺内向的……现在想想,这段经历根本就不像是面试,更像是企业文化展示,或者是去体验一下培训方法吧,不过我妈当时跟我说的是去面试。
那时候我还小,也没自己去查证一下是不是真的「疯狂英语」。不过,我清楚记得办公室门口的确是挂着创始人的照片,所以我一直假定,上面这套模式就是「疯狂英语」的模式。这套模式和新闻中「虎爸」的共同点都在于:既然你不开口,我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就人为制造一个情境逼你开口。
问题是,孩子性格内向的成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同时有好几个原因纠结在一起,是很复杂的。逼着孩子说话,有可能适得其反,要是再把孩子整出什么心理疾病来就更糟糕了。所幸,新闻中的孩子目前看来没受到什么明显的精神刺激。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内向也不是啥问题,顺其自然就好。更希望家长可以重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毕竟未来好几年孩子还是生活在自己身边,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也会间接影响到家长自己,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来。
我们对内向的孩子其实,挺不友好的。幼升小,好的私立小学除了考试,还有一个环节,就是面试。不管是集体面试还是单独面试,每每这样的环节越入眼帘,我和娃爹心里都是一凉,嗯,基本是没戏了。哥哥是个有些敏感多思的腼腆小男生。我不愿意给他贴上“内向”这个标签,家里家外,我们对他的安静和不开口都只说是谨慎和腼腆。这个腼腆的小男生,比别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
面试这种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人建立信任,侃侃而谈的特质,我的小男生他没有。他需要一段长长长长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我们的画画课,上了两个月,他才在课堂开口和老师打招呼,聊天。我们的音乐课,他上了一学年,年底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希望他能多开口和老师交流。
嗯,我们从小就了解他的性格,心里明白,现代社会,外向型性格无疑会给一个人带来更多的机会。而一个内向的人,纵使他的心里是一座美丽纷呈的花园,但是内向就像是一堵高高的围墙,所有春光都被挡在园内,你无从窥见。我们的社会节奏太快了,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慢慢了解一个人,第一印象往往就决定了我们对一个人的固有印象。内向的人,腼腆的人,被慢慢的挤到了社会的边缘,求职有劣势,婚恋市场上也不被亲睐,社交也屡屡受挫。所以我太理解新闻里那位爸爸的心理了。但理解归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并不认同。自我们观察到孩子的腼腆后,我们很小开始就给他创造社交的机会,不同的兴趣班,不同的集体活动,我们尽量给他创造舒服的社交环境,给他机会表达,锻炼他适应环境的能力。
慢慢的,柔术课上因为动作标准,老师让他到前面示范动作的时候,他虽然会红着脸颊,但却不会扭捏,大大方方地做完动作,回到队列里给我飘个得意的小眼神。而一年前,他上课的时候还挂着泪珠。慢慢的,他走进兴趣班的教室,不再紧抓着我的手不放,哭哭啼啼要回家,他会高高兴兴地和我挥个手,嘱咐我要找个座位坐,不要站着等他,太累。虽然陌生场合的小朋友社交,他一定不是最先开口破冰的那一个,但他渐渐的会在感知到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后,慢慢的开口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努力,我们走了三年。如今的他五岁了,还是那个腼腆的小男生,性子里还是带着谨慎与打量,却也能捏着拳头,给自己鼓劲,在临别时开口说祝您周末愉快!敏感的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会多一份冷静而清醒地打量,他们的观察更加入微,他们对世事也会有更敏锐的洞察,这是他们的优势。我们需要看到优势所在。
一个慢条斯理的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变得雷厉风行,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也不会一下子变得外向开朗。以后走上社会,形势所逼,他也许会默默地把自己筑的墙削低两公分,但那堵墙它会依旧在那里。我们的孩子不会变成全然不同的另一个孩子。
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性格,尊重Ta的特质。可以温柔坚定的轻轻推他一把,给他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像文中爸爸一样,打破孩子本来就不稳固的安全感,把他推入他最惧怕的陌生环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利用Ta的特质,发挥Ta的长处,辅助他实现蓬勃幸福人生。而不是否定孩子的独特性。做父母的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观察,给孩子及时的帮助。
为什么家长都喜欢把“内向害羞的性格”妖魔化?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孩子,千娃的同学们一看到我,都“千妈”“千妈”打招呼,一些热情、行动力强、明显是火相性格的孩子会自告奋勇跑过来说:“千妈,我去帮你叫千千,她在小花园玩呢。
”这时我看见千娃同班的一个小女孩佳佳蹲在树下,低头仔细拣着掉落的鸡蛋花。我问道:“佳佳,你在干嘛呀?”佳佳抬头看了我一眼,啥都没说,尖尖的小脸上并没有表情,又低下头继续拣花。佳佳妈妈在一旁看到,冲佳佳责备:“佳佳,阿姨跟你打招呼,你怎么这么没礼貌?”接着转过来对我说:“对不起啊,小孩子不懂事。”我笑着说:“没关系,她在专心做她自己的事情呢。朝花夕拾的小女孩,真是很美好的一个画面啊。”
千娃背着书包跑了出来,我们准备回家。这时佳佳一言不发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给了千娃一个,又给了我一个。原来是她拣的两朵比较新鲜的鸡蛋花,还散发着阵阵清香,她把这作为礼物送给了我们。我赶紧说:“哇,好棒啊,谢谢佳佳!”这个小女孩依然什么话也不说,脸上只有淡淡的羞涩,转身跑向自己的妈妈。佳佳妈妈继续抱着歉意对我们说:“不好意思啊,这孩子就是古怪,一天到晚不知道搞些什么名堂……”话没说完,佳佳就拉着她往回走了。看着这母女俩的背影,我想起,佳佳妈妈经常在班会里说起佳佳——她说,佳佳太孤僻,不合群,总是喜欢一个人玩。
她说,佳佳在生活中太有自己的规则,如果破坏了她的既定秩序,她就会生气。她说,不论怎样说教引导,佳佳都不肯主动叫人打招呼,给人不懂礼貌、沉默内向的印象。她还说,佳佳似乎缺乏的好奇、挑战的勇气,一件事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她绝对不会去做。每当说起孩子的这些表现,妈妈都是一脸担心。她担心孩子有“社交恐惧症”、“孤僻早熟”、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自闭”……在她眼里,这是个“有问题”的孩子。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四种气质类型中,有一种是“抑郁质气质类型”。
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高级神经活动偏弱,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往往来得微弱、缓慢和漫长。大人们一听到“抑郁”二字,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不好,孩子果真是有毛病”——都抑郁了,怎么会没有毛病?“抑郁质”,只是这种气质类型的名称而已。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抑郁质气质只是4大气质类型中的一种。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性格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任何气质类型,都存在着向某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品质发展的可能性——有可能成为性格良好的人,也可能成为性格不良的人。要让气质性格得到健康发育,就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所以父母们不用一听到抑郁二字就紧张。而实际上,在人际交往广泛、崇尚外向型性格的当下,人们往往很容易用偏见的目光来看待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孩子。不懂他们天生的神经发育和活动特点,一味批评他们“不够外向、不够开放、不够勇敢热情”,放大他们的缺点、忽视他们的优点,给这些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正如这位安静拾花的女孩佳佳。在她妈妈的眼中,她是个有问题的女孩。而在我眼中,她就是一个喜欢认真做自己事情的普通孩子,她很专注,社交能力也并不缺乏,因为她能够把自己眼中的美好,与她的朋友无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