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最近特别忙,刚接受美主流媒体联合采访,又在华盛顿给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底线”栏目开了“小灶”,接受了主持人克莱门斯一对一专访。圈个有用,中美一定要决斗吗?
看秦刚大使的整场专访中,有一个关键词不断出现,就是“威胁恐惧症”(threat-phobia),“中国恐惧症”(China-phobia),这两个词,在几天前大使接受美主流媒体采访时,也已经有过专门点评。
这次,连主持人都注意到了,就问秦大使,“我听您最近用到“威胁恐惧症”这个词,美国内涉台言论不断升级也反映了这点。是什么导致美国人对中国行为的担忧和关切加剧?
秦大使:我认为美国确实存在“中国恐惧症”,而且还在蔓延。
克莱门斯:这是种族主义吗?
秦大使:也许你可以自己判断,但我确实觉得在美国,仇亚情绪正在上升。中国科学家、中国留学生越来越感到不安全。各领域正常交流合作也受到这种恐惧的负面影响。
秦大使说,他对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很担心,出现这种状态就是因为中国被视为挑战,因为美国国内“中国恐惧症”泛滥。将对方视为朋友或伙伴还是将其视为威胁或挑战,是完全不同的。
秦刚说,作为大使,自己的角色是努力让美方摆脱“中国恐惧症”。他还用美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和故事,讲述了为什么大国之间的“恐惧”是多么要不得,多么无厘头,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他借用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故事,来讲述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和他得政敌、时任美国副总统伯尔之间的决斗。
其实,两人决斗确有其事,而且在美国家喻户晓,是美国政治史上最有名的恩怨冲突,主要产生于两人长期的政见分歧。
决斗的结果是伯尔给了汉密尔顿致命一枪,他在第二天凌晨2点去世。
秦大使把中、美比喻成决斗的双方,但没有明说究竟谁是伯尔,谁是汉密尔顿。
也许,大使并没有具体对号入座的意思,只是想表达,决斗对双方绝对没有好处。
秦刚的意思美国不要轻易制造和散布所谓的“恐惧症”,这对两国关系的毒化作用非常剧烈。本质上,世界足够大,足够容下中美,不应让多年前的悲剧在今天重演。
秦大使的用意很深刻,这个例子举得也恰到好处,可以说是最切中美国人要害的说法。他在告诉美国人,不负责任的言行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们看历史,汉密尔顿这个人常被批评狂妄自负、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到处树敌,听起来就是个跟特朗普不相上下的角色。
年,伯尔作为参议员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汉密尔顿所控制的媒体却极力诋毁伯尔的名誉,紧张气氛达到顶点,最终以决斗收场。
决斗中,汉密尔顿先开第一枪,不管虚张声势或真的没打中,子弹从伯尔耳边嗖地飞过。
伯尔认为,对方想要取自己性命时打偏,自己可以正当地开枪杀死汉密尔顿。
结果,伯尔射出的子弹打裂了汉密尔顿的肋骨,对他的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等部位造成极大杀伤,最终打入腰椎。汉密尔顿中弹后直接倒地,手枪滑落。
伯尔走向汉密尔顿,充满悔意。
伯尔在这场决斗中幸存下来,而且最终还被赦免了。
晚年,伯尔回忆说,“我和汉密尔顿之间的天地其实很宽,并没有解决不了的梁子”。
汉密尔顿死于决斗,也许性格决定命运。
今天,美国到处和其他国家“决斗”,迟早会出事。
有人说,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不决斗。
没错,我们轻易不决斗,但刀架在你脖子上的时候,就别浪漫了,那个时候,你还跟对方讲frindship吗?
关键问题是,如果万一有人逼着我们决斗,不能避免,谁会先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