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内向到什么程度。
我高中的时候,去楼下发廊剪头发,都会找借口要我妈陪着。
因为我不太敢独自跟店员说话,不敢自己开口提出要求,剪头发时tony老师找我聊天,我只会“哦”“好”“嗯”。
真羡慕tony老师能随时随地找话题这种能力(笑)。
第一次去驾校学车的时候,不敢主动去教练办公室找教练报到,在门口踌躇很久渴望别人主动出来找我。
以上场景在我身上经常出现,处于陌生环境、主动说话、跟别人提出要求这些旁人眼里很平常的事情。
严重时,我光是一想到以上场景就会胸闷、羞耻、呼吸困难。
这种情况,在我读完大学和出社会经过工作的洗礼后已经缓解很多了。但我还是有些内向,平时话不多。
直到最近读了《高敏感是种天赋》,发现这不是“内向”这么简单,我可能是一个“高敏感族”。
《高敏感是种天赋》是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所写的一本关于高敏感人的书。
书中讲述了“高敏感族”是什么,有什么表现形式,还给了“高敏感族”很多生活建议,教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帮助拥有敏感灵魂的人发现自己的天赋。
每5个人就有1人高度敏感
人格可以分为敏感型和复原型。
高度复原力型的人更擅长勇敢地抓住机会,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高度敏感的人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跟我们印象的“内向型”人格或传统对内向人描述的“焦虑”“害羞”不一样。研究发现,有30%高敏感型人是社交活跃分子。高敏感跟内向不能划等号。
我在书中的描述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上高中前也算是一个社交活跃分子,跟大家都很玩得开,也很爱交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变得沉默少言。
容易心累和自卑的高敏感族
高敏感型的人总是给自己设置很高的标准来批判自己的行为,怀疑自己是否足够优秀。他们竭尽全力工作,提升自信,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让自己值得被爱。
在别人面前坚持高标准,努力维持“完美”人设;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样很快我们的精力将消耗殆尽。
高标准常常与低自尊联系在一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总有达不到内心期望的“高标准”的时候,但却又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导致焦虑不堪,陷入恶性循环。
我做某件事说某句话之前,总会犹犹豫豫,想象各种可能的结果。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过度内疚与过分羞耻
我下班晚了,与女朋友的约会晚到了一些,她有些生气,我就会有内疚的感觉。
“都怪我,如果我找的工作单位好一些就不用加班了”“今天就不应该出了一起吃饭,可是女朋友提出要求我不能拒绝”“她会不会就此生气离开我”……
乱七八糟的内心戏一瞬间涌入脑海,嘴上一边还说着对不起。
但其实我脑海深处知道女朋友并不是这样的人,加不加班其实也不怪我,但我总会有过分夸大的内疚感。
有些人还会因为自己生病而在内心责怪自己,心想:这一定是这段时间饮食或者是没运动造成的。
莫名出现的羞耻感就更神奇了,它只是一种模糊的、有些不对劲的感觉,同时伴随着对将它曝光的恐惧。
我会为在办公室当众打电话感到羞耻,我可能害怕其他同事听到我谈话中的错误或者说是说得不好的地方?
其实具体原因我也说不清,很多时候我更愿意独自聊电话,有时甚至会到厕所里打电话。
高度敏感型人总是努力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或痛苦。他们也花更多精力去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那些相对神经大条的人,似乎更少去考虑将要说的话或者做的事。
想起有一本叫《钝感力》的书,我总会羡慕这些神经大条、有钝感力的人,觉得他们无需为焦虑、内疚、羞耻烦恼,能轻松应对各种与人交流的场景。建
不过高敏感族也有优点
他们更加谨慎,危机管理能力强,擅长想象所有可能的结果,还常常能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所有应对的方案。
他们容易高度共情,懂得倾听懂得照顾他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想象力创造力丰富,许多作家、画家和音乐家都是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
书中有几项给高敏感族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出现内疚感时,要评估自己有没有陷入过分内疚。我们无需为那些不受我们影响的事或偶然事件内疚。明白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也无需负责,自身对某件事的影响可能占比很低。要勇于面对未知的生活。
控制刷手机,刷社交媒体。里面多如牛毛的信息会利用高敏感族超强的共情能力,把你的精力消耗殆尽。我经常会被一些负面新闻影响心情、焦虑不安,情不自禁代入新闻的主角。
少刷手机还有利健康及时中止灾难性思维。高敏感族很谨慎,但有时过分谨慎,导致瞻前顾后,杞人忧天。
我有一点抗拒开车,拿到驾照之后几乎没开过几次,因为我会一直想:这个车距会不会太近、撞到别人了该怎么办,我甚至在脑海里过一篇剐蹭后下车拍照报警报保险的场景。
但如果事故真的发生了,之前的预想也很有可能派不上用场,我们应该立即打断这些灾难性思维,对自己说:“这些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又怎么样呢,开车上路总会有些磕磕碰碰,发生了再处理也不难。”
于是过年的时候我开了3小时的车回乡下,全程很顺畅,比我想象中轻松许多,对开车的恐惧也减少了许多。
驾车恐惧症可能与高敏感有关我写这几段的时候,女朋友因为工作上有些困难,不想干了。这时候我的内疚感又莫名其妙地窜了出来,令我心神不宁、无法集中。“我是不是应该帮帮忙”“我是不是要关心关心她”……
虽然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
如书中所说,我内在的小孩总是害怕被抛弃。所幸我看到了这本书,理解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是高敏感族。
这本书也适合高敏感族的朋友、亲人和同事阅读,它会告诉你如何与我们相处,明白有时候我们孤言寡语、表情严肃,并不是不高兴不合群或者太矫情。
只不过比起复原型人格,我们更容易把精力消耗完,并且恢复它需要多一些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