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亲爱的热爱的》热播,王浩的女儿小艾,圈粉不少。
小艾的经历更值得很多人同情。
小艾是在爸爸不知情的情况下,妈妈把她生下来的,妈妈本想好好的抚养她,但是年轻的时候没有钱,养了一年养不起,妈妈又把小艾扔给了爸爸。
爸爸可怜又疼爱小艾,养到十几岁,父女之间男女有别,爸爸不得已又要将小艾交给妈妈养。
尽管妈妈是真心想要接她到身边,但是小艾理解不了,她误会爸妈根本不爱她,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当初妈妈把她扔给了爸爸,又没有完整的家,被抛弃的小艾对爱表示怀疑,没有安全感,叛逆实在是太正常了。
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因为孩子淘气、自己没有能力抚养而一时或者永久抛弃孩子。
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孩子被抛弃后的的心理阴影和对性格的影响。
02
在壹心理上有一个海浪的故事,海浪是大海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的怀抱,但却像没有大海母亲一样,缺乏亲密感。像极了生活中的有些人,明明有完整的家庭,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于是他开始寻找爱。他曾深深眷恋过一只海鸥,海鸥却因为谈恋爱离开了他。海浪非常愤怒,想用死自己远离痛苦,失败了。他在大海的怀抱中醒来,却感觉不到大海母亲的爱。
陈乔恩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是在被妈妈忽略的情景下长大的。妈妈只关心她学习好不好,却不问在学校怎么样,考不好就打,不谈心,也没有交流。自己的梦想妈妈不关心,只想把妈妈的想法强加给她。遇到困难时她宁可去找哥哥,也不会跟妈妈说。她被妈妈忽视,感受不到母爱,不知道怎么和妈妈交流,也不知道怎么沟通。
被抛弃恐惧症的典型表现是,幼年时被抛弃的经历,使心里有巨大的阴影。总是渴求爱同时也害怕被爱。
海浪寻找爱,也反复的验证着自己被抛弃的结果。从陈乔恩出道母女二人就一起上过节目,妈妈读了写给她的信,虽然感动,但是并不是感动曾经的伤害就不在。年陈乔恩带妈妈参加《旋风孝子》,明显不如其他明星母子密,连基本的身体接触都很少有。
后来海浪遇到了一个不会离开他的石坛,他反复验证石坛会不会离开他,用愤怒和攻击体会石坛的存在,。直到石坛被消磨殆尽,他仍然在寻找心中的那份缺失。
或许有的人可以自愈,比如陈乔恩已经原谅了妈妈,自己也能正常的交往工作,但是曾日积月累的伤害,现在就能完全愈合吗?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的能力。
因为怕被抛弃所以先抛弃别人。害怕被抛弃的人内心都渴望被爱,都需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关系亲密的人。
有媒体分析哥哥张国荣去世这么多年香港半个娱乐圈都去祭奠他的原因说,因为生前他帮助过很多人。如古天乐、赵文卓、张卫健等等。
其实张国荣小时候过的并不好,父母忙生意顾及到他,家里虽然十个兄弟姐妹但是,最小的和他差8岁,他和谁也玩不到一起。
因为原生家庭中爱的缺失,他把这些渴求化为对他人的付出。他说:“我不喜欢大家叫我Leslie或张国荣,我喜欢大家叫我哥哥,因为很有亲人的感觉。”
些人也会像哥哥般对别人好,但是却总会陷入越对别人好自己约自卑,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还经常被排除在外。越对别人内心越孤独越没有成就感,还成为别人口中的烂好人。
总是习惯性的取悦他人,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欢迎,但是往往会发现对方并没有特别开心。他们觉得只要对别人好达到对方的期望他就会被人需要,就能维护彼此表面的和谐。殊不知就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才导致自己性格的缺陷。
03
一个10岁的男孩总是不爱写作业,老师就让叫了家长,坐公交回家的路上妈妈就因为孩子总是不听话,气急败坏的将他所有的衣物都脱了,扔出窗外,自己一个人下车回家了。
男孩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到了派出所,民警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余气未消,直言儿子不听话就不要他了,他也不要回家了。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心理学上分析人愤怒的原因时,其中一种是任何事物只要干扰了某人想要获得的满足感,就会导致攻击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不听话,妈妈无法解决的时总是先提高音量,再动手,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时就选择放弃甚至抛弃。
还有一种抛弃行为是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有一种父母觉得钱可以买到一切,所以自己忙无所谓可以请最好的保姆照顾孩子,送最好的全托幼儿园、寄宿小学等。
尹建莉说:儿童和父母情感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的爱要求越多,相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她举过一个朋友家小孩的例子,男孩从小就被送去了全托幼儿园,会自己吃饭,洗碗,洗袜子,但是沉默寡言,聚会时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而是攀着爸妈在怀里缠绵。
她说: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及其欠缺时,他只能紧张的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无能为力会隔绝了对孩子的爱,孩子需要体会和感知到爱的感觉和样子,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04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家庭背景、经历都不相同,但是家长再无能对待孩子也需要慎重。
西方有句话说:“地狱之路有时是好意图铺起来的。”
家长的教育意图是好的,但是需要方式方法。
首先,在教育心理学上总是主张要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同。
两岁的孩子如果执意要去公园,家长劝说无效可以抱起来就走,即使他会哭闹,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就行了。但是对于六岁的儿童,我们可以好好劝说,比如跟他说明当时的情况,或者与他约定好下次再来等。
其次,提高自身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孩子淘气时能改变的不是孩子,因为他还小,理解能力有限,心性也不定。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家长要有“同情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果当众脱孩子衣服的妈妈能够站在孩子立场上说说被老师叫去的难堪,说说不写作业的原因,再用好的例子来激励他,或许孩子会有些许的改变。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的分裂人类的东西。当“同情心”“同理心”成为一个人天性的一部分时,他就没有了自以为是,没有了居高临下,没有了敌视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达。
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要先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夸奖法,抛弃和不要他的行为和语言算了吧。
在育儿的路上还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希望不要让爱追悔莫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