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拥抱生活。”
03:27每道题的评分范围为1~7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认同,7分为非常同意。
1.如果智能手机不能随时浏览信息,我会感到不舒服。2.如果无法通过智能手机搜索信息,我会感到气恼。3.如果智能手机无法查看新闻(比如事件、天气等),我会感到焦虑。4.如果智能手机的某些功能出现问题,我会感到气恼。5.如果手机没电了会很可怕。6.如果手机余额即将不足或数据流量将耗光,我会抓狂。7.到了一个地方后,首先会查看是否能连上WiFi。8.如果智能手机无法使用,我会担心被困在某地。9.如果有一段时间无法翻看手机,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看手机欲望。
以下测试题是假设你没有带手机时,是否会出现的状况:
10.我无法随时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因此会感到焦虑。11.家人或朋友无法找到我,我会感到担心。12.我不能接收短信或电话,所以会感到紧张。13.无法同家人或朋友一直保持联系,我会焦虑。14.无法确定是否有人找我,所以我会感到紧张。15.同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将中断,所以我会感到焦虑。16.无法随时与网友联系,我会感到紧张。17.无法从社交媒体和网络世界获取最新资讯,我就会感到紧张。18.不能及时收到通知或提醒,我就会感觉不方便。19.不能接收查看邮件信息,我会感到焦虑。20.不知道去做什么,所以感觉很别扭。
结果:
轻度:20~60分。中度:60~分。严重:分以上。
如果你的自测结果属于“上瘾”范围,别急,或许你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中的一员。
是的,手机和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大大超过了我们在意识层面认知到的。
2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手机,我们社交媒体的评分,主宰了我们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比如你在朋友圈发的自拍美图获得的点赞数,你秀的一道自己烹饪的菜,你给餐厅的打分,都会成为评判你和他人的标准。
所有的一切,就在手指轻触手机屏幕的一刹那被决定。
英国名剧《黑镜》的《Nosedive》(中文译名为急转直下)剧中,描述了一个由“社交媒体分数“决定一切的世界。
五分制的评分系统,将阶级划分出来。
高分者优先享用资源:租房、购物优惠、排队的优先权、机场快速通道等等。如果你不幸被评到低分阶层?那除了出门会遇到重重障碍外,连朋友都没有。
因此,大家在处心积虑地美化自己的同时,也在阿谀奉承地讨好别人,以求融洽的关系会带来更多的点赞和更高的评分。
评分为4.2分的女主Lacie,为了住进更好得公寓,她需要挤入社会精英阶层的4.5+。她很努力:训练自己笑得灿烂,试图讨好别人……。
明明很难喝的咖啡,也要小心翼翼地摆好角度,拍出美照。
机会凑巧,以前的同学Naomi邀请她参加婚礼。Naomi以前在学校一直欺负女主,并睡了女主的男朋友。
原本早该拉黑的人,两个人却在视频里很亲热。
分数4.8的Naomi,秀了自己的大钻戒,并邀请女主做伴娘。
女主在受宠若惊之余,也想利用这次机会,大大提升自己的评分,涅槃重生。于是答应前往婚礼。
Lacie心急火燎地赶往机场,但在旅途中弄巧成拙,出了几次状况,与售票员和保安发生冲突。
女主分数越来越低……历经艰难,最后终于跌跌撞撞地到达婚礼现场,却因分数太低被拒绝接进入。
终于以非法途径进入到婚礼现场,在她讨好未果,忍不住爆发后,被逮捕到看守所。
此时的Lacie分数被扣至零分。没有了手机,没有了评分,于是她和一个男犯,肆无忌惮地互爆粗口,发泄压制已久的情绪,却同时面露诡异的笑容,回归到真实的自己。
手机主宰的生活,看起来很不真实,但被困其中的人,却似乎难以逃脱。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
3
生活中,手机上瘾和错失恐惧一旦成为惯性,就连在某些极端的场景中,都会出现。
以下是上瘾者自述的故事:
直到躺在医生的手术台上,我才意识到我患有严重的错失恐惧症(FOMO)。医生在对我的手臂做手术,我躺着看着天花板,我的四肢被严重麻醉。但我还是注意到我裤子里的手机嗡嗡作响。由于这是简单手术,我不需要换衣服。医生换了一套手术工具,并且总是发出一些引起我注意的声音,但是我现在根本没工夫管那些,而是一直在想为什么我的手机这么长时间都没声音了,这种情况太少见了。于是我忍不住问了一声:“我能查收一下邮件吗?”
医生头也不抬毫不犹豫的说“不行”,然后继续工作。
我回头一想这真是个愚蠢的问题,可这能全怪我吗?
这个嗡嗡作响很可能是一封重要的邮件或者短信,一条有趣的朋友圈或者很刺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