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给教师的6个行动信条把焦虑恐惧与让自己变
TUhjnbcbe - 2025/7/21 17:06:00
北京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这是好老师年的第篇文章-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虽说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把一个问题弄得清清楚楚、非常透彻,但要切实地改变行动,有时候缺的也许不是系统的认知,而是什么呢?

一个简单粗暴的,能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及时想起来的行动指南。

今天好师妹送给各位老师6个简单的行动信条,告诉大家:当你遇到什么样的场景时,你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信条来指导行动。

内容并不复杂,也不艰涩,都是可以立刻应用到生活中的指南。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以及实际的帮助。

01

不要在情绪波动的时候

做任何决策

大脑基本上有两套系统,分别是处理情绪和直觉的系统,主要由杏仁核负责;以及处理思考、分析和决策的系统,主要由前额叶皮层负责。

这两个系统是此起彼伏、彼此抑制的。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到情绪波动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的大脑感受到了某种威胁的存在,从而调动起杏仁核中储存的情绪场景,暂时接管控制权。

但这时,前额叶皮层是被抑制的,因此,我们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控制能力,实际上是处于最低点。

所以,当你产生任何情绪——包括但不限于恐惧、愤怒、焦虑、压力……时,请务必把这几个问题牢牢记在心里,反问一下自己:

是什么东西/事情诱发我产生这样的情绪?

我即将采取的行动和决策,是我乐于看到的吗?

如果先缓一缓再行动,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吗?

一旦你开始让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激活了前额叶皮层,也就抑制了我们的情绪反应。

要知道,情绪波动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一定只能来源于两种力量:要么是外界的撩拨和诱导,要么是内在的担忧和阴影。

这两种力量不断地蛊惑我们,企图压制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被情绪直觉操纵。那么一个简单的理解就是:它们一定是不安好心的。

“一切想要让我们放弃理性思考、跟随情绪的行为,都必须打一个问号。”因为放弃了理性,也就意味着把自己主宰自己行动的权利,拱手让给了别人。

所以,一些简单的例子是:

当你看到一些让你气愤不已、心绪难平的信息时,不妨问问自己:它是否在刻意地引起我的愤怒和共鸣?如果是的话,它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当你接收到让你立刻去做、不要思考的指令时(骗子常用的手法),不妨问问自己:什么事情能有这么急切,连等一等、想一想都不行?当你陷入对于未来某些事情的担忧、焦虑和恐惧之中时(尤其是在深夜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情需要当下去决策和行动吗?如果不需要,我是否可以等到换一个状态再考虑?……

一个简单的思维方式是:没有什么事情是真的迫在眉睫,连几分钟都不能等的。当自己陷入情绪波动的时候,先走出来,再做决策,总会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02

如果一件事情你权衡过利弊

仍然不知道做不做

那就倾向于去做

心理学上,关于后悔有一个经典的模型,叫做「后悔的时间模型」:从长远来看,比起「做了某事」,我们更容易为「没做某事」而后悔。

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理性的现象,但它的确存在,并且会持续刺激你,让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断反刍,产生遗憾和失落感。

因此,为什么要给大脑这样的机会呢?

如果一件事你仔细、认真地考虑过,仍然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做,那就意味着,去做的风险和收益是大致持平的。你既无法轻易把它放下,又很难迈过去「冒险」的这一关。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这件事情再考虑下去也是很难有一个明确结果的,你只是在白白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已,不要把精力花在内耗上面,那样毫无意义。

你还不如让自己「头脑一热」,先冲上去,然后再考虑该怎么办。

要知道:关于一件事情,在没有去做之前,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很小的一个局部;更多的信息,你站在原地是看不到的——你必须投入进去、展开行动,才有可能看到。

因此,我自己的一个信条就是:不要空想,要去行动。空想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效信息,你所有的一切想法都只是揣测,只有通过行动,你才能真正知道事情的全貌是什么,对不对,好不好。

哪怕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也至少收获了经验,并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当然,「头脑一热」并不是说放飞自我,而是:不要把精力花在考虑「要不要做」上面,而是先去行动,然后再思考「如何做好」。

也就是说:先占个位、报个名,让自己没有退路了,再集中精力去找「预防措施」:既然不能回头了,那我怎么样才能把它做好,尽量避免出问题?

那么,占位之后,该做些什么预防措施呢?我自己的做法一般是:

考虑最坏的情况可能是什么,做好心理准备;

考虑事情可能会演变的几个方向,做好应急预案和PlanB;

考虑事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指标,做好预测和监测,让自己知道事情是否按照自己所预期的发展……

这或许是让自己的生活不留遗憾的更好方式。

03

思考和行动的时间

保持平衡

我们可以把做成一件事的过程,大致分成两种行为,分别是思考和执行。

思考,指的是除了执行之外的所有行为,包括:权衡利弊,构思框架,设定计划,监测复盘……诸如此类。

执行,指的是按照设定好的计划和安排去行动、冲刺,让事情产生实际的进度。

一个理想的情况是什么呢?

是这两种行为保持一个交错、间隔和均衡,也就是把一项任务分成一个个小阶段,每个阶段之前有一个计划,阶段之后有一个复盘,按照「思考-执行-思考-执行……」这样的步调去做,基本上保持1:1的均衡。

但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什么呢?是我们总是沉溺在自己的惯性里面。

打个比方:比如做完一项任务要7天,那么理想的情况可能是:第一天上午考虑要不要做,下午和晚上做计划;第二天白天执行,晚上复盘和做下一天的计划;第三天白天执行,晚上复盘和做第四天的计划……以此类推。

但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状态是这样的:先花2天时间纠结要不要做,再花2天时间纠结怎么开始,然后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匆匆忙忙赶工,不过脑子,无暇思考,一心冲刺,终于在最后3天把事情做完……

这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因为它很容易使得原本可以做到80-90分的质量,最终可能只有60-70分。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是:不要让自己长时间处于「思考」或者「执行」的状态里面,一定要不断地转换这种状态。要么从思考切换到执行,要么从执行切换到思考。

比如:我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分析者,所以我给自己设的规则是:严格限制自己「考虑」的时间。

一个项目,我花在考虑「要不要做」上面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个项目持续时间的5%;花在构思「如何去做」,搭建大致框架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个项目的15%。

再比如:一旦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一直都在按照惯常的模式做事,没有经过足够的思考,我就会让自己停下来,暂且休息一段时间,先不急着赶进度,而是好好复盘、检查、核对,看看自己的方向有没有偏差,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否需要调整后面的方针和策略。

同样,如同我经常说的:坚持做每天、每周的复盘,是极其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强迫你从执行状态转换到思考状态。

一旦你发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复盘一定停留在「无事可记」的空白上,那也许就说明:你只是在不断执行,但没有真的去思考过自己在做的事情。

那就意味着你是时候跳出来,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在自己每天的日程中,加入更多的思考了。

不然,你就只是在生存,而没有真的在生活。

04

大多数你担心的事情

都不会发生

我给大家分享过一个小技巧:做一个「焦虑箱」。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记下来,写在焦虑箱里,同时写上你担心的点、它可能会演变出来的坏结果,再记录下时间。

过一段时间后,你再回来看,你可能会发现:这张表格里记录的问题,绝大多数压根就没有发生。

曾有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实验,结果发现:

1)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2)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79%的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很多;

3)那些能够放下焦虑的人,比一直紧张、担心的人生理状态更佳,同时也会有更好的状态和能力去处理真正面临的问题。

换言之,在个问题里面,可能只有3条,是需要你真正去应付和处理的。剩下的那97个问题,其实都不会对你造成真正的威胁,只会让你不断停留在内耗之中。

那么,你还有什么必要去焦虑呢?

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不还是有3%的问题会发生,并且可能有一些我没有预料到的挑战,也会给我带来麻烦,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

请记住一个基本事实:焦虑和恐惧,对你解决问题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只会消耗你的精力和锐气。真正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帮助的,是你自己拥有的资源、能力、经验和心理素质。

所以,如何对抗焦虑呢?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把焦虑和恐惧感,跟「让自己变强」的决心联系起来。

简单来说:一旦开始觉察到自己又陷入对某些问题的焦虑和恐惧里面,就告诉自己:这个问题极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哪怕发生了,我也能处理好。为了应对那些真正会发生的问题,我现在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强。

这可以有效地帮你摆脱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困扰,让你充满动力,去学习、工作、行动、提升自己。

05

遇到博弈和交锋时

先考虑能否合作

曾有人提出一个博弈游戏:

假定你参与一个游戏,你有一个对手,每一轮的对手都不一样。每一轮,你可以选择欺骗或是合作。选择前者,你没有损失;选择后者,你损失1枚金币,对手得到3枚金币。

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则各自净获得2枚金币;都选择欺骗,则没有损失也没有获利;一人选择欺骗,另一人选择合作,前者获得3枚金币,后者损失1枚金币。

这个博弈游戏可以很好地抽象和模拟现实世界,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教师的6个行动信条把焦虑恐惧与让自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