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月秋醺暮雨
图片来自网络
一天晚上,一个小男孩不得不一个人去衣柜拿手电筒。但当他打开衣柜门时,屋里的灯突然灭了,他迎面遇到了一个怪物!怪物的脸如此恐怖,因为那张脸上全部都是眼睛。小男孩被吓到了,尖叫起来,叫声刺耳极了,简直是他这辈子喊出的最大的尖叫声。
而对面的怪物,反而不知所措似的,抓着自己的头发哭了起来。它哭得如此之久,以至于男孩的震惊和恐惧都逐渐消失了,还只能尽可能抚慰怪物,让怪物平静下来,并开始和怪物说话。
怪物抽抽噎噎地告诉他,它住在衣柜里,但几乎从来没有出去过,因为他害怕男孩。男孩的脸在他看来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那脸上竟然有眼睛、耳朵和鼻子,这可是他从未见过的长相!男孩也对怪物说自己的感觉也完全一样:他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脸,这张脸竟然长满了眼睛!
然后他们两人谈了很多,慢慢地变得很友好。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害怕的是同一件事:对未知的恐惧。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恐惧,要做的就是互相了解。
02
图网侵删
小男孩怕怪物,是很正常的事,不只是因为没见过,还因为不知道这未知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怪物也如此,就比如在我们眼里,别的国家的人是老外,但我们很难意识到在外国人眼里,我们也是“老外”。一旦把自己定义为“老外”,一时感觉有点怪怪的。在怪物的眼里也如此,小男孩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怪物,怪物自己才是“正常人”。
刘慈欣描写的外星人也是,在外星人看来,也许我们才是那个没见过的外星人。至于我们地球人会不会给假设是高智慧生命的他们带来伤害,这是很难打包票的事。那么他们只能先捍卫自己,就要攻打地球人。历史上曾有人说过: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战争就如此来了。
消除未知的恐惧,和因此而起的误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对和沟通:如同故事中的小男孩和怪物一般。专门针对消除恐惧的系统脱敏疗法中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深入了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是因怎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层级;再训练患者学会一种与焦虑对抗的松弛反应;然后把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不同焦虑层次的反应由弱到强的配对呈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如此循序渐进,最终把焦虑状态消除。
拿小男孩和怪物来举例:这种情况应属于特殊物体恐怖症(对不起,小怪物,我没法把你当人!),就如人对蛇或蟑螂,老鼠的恐怖症。也可以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
比如:让小男孩首先观看其他人如何对付和处理他恐惧的怪物,而后让男孩一步一步地照着做。无法一步到位的话,先看看了解一下关于小怪物有关的图片,资料,视频等,同时学会一个与焦虑对抗的松弛反应;然后去观看一个观看过治疗者触摸和与怪物交流的示范后,让小男孩自己也去逐渐接近怪物、触摸它,直到敢于面对它,且能平静有信心地接触它为止。
这些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恐怖症或焦虑情境中,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有的孩子突然很害怕考试,一想到考试就发憷进而无法进行。心理咨询师也会采用这种脱敏的方法;
或者想到面试就恐惧,也可以这么操作:想象一个具体的场景,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想象,根据焦虑强弱等级循序渐进,一旦紧张就采用放松技术。反复进行之后,直到一想到这些场景不再害怕,就说明脱敏成功了。
03
我们前面说到“消除未知的恐惧,和因此而起的误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对和沟通。”有的人一想到要面对的这个想法,就开始恐惧了,更别谈去真正面对和沟通。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也就是那个写《了不起的我》的作者,专门谈过这个话题:“有人问我,我想做一件事,但是缺少勇气,该怎么办?”
陈海贤的答案是:“我会跟他们讲,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有办法,只有“怕”是没有办法的。怕的办法就是“不怕”。如果你问我,不怕算什么办法?那我就要问你,怕算什么问题呢?”
他总结道:”我们把怕啊,焦虑这些,放在了一个太过重要的位置,而所有的转变都需要经历这种不确定,转变不是说你马上有一个答案了,或者马上得到什么等,这些都不是转变的过程,而是转变的结果。转变的标志就是混乱。”
其实关系也一样。我们很希望有一些美好的关系,但往往因为恐惧去坦诚面对和真实沟通,所带来的尴尬,羞耻或不能如愿的失望,而选择了回避,逃避,甚至冷暴力。
这个小怪物的故事,最巧妙的部分是,在我们想象里那个恐怖的那个怪物(现在请想象一下满脸都是眼睛的怪物),比起小男孩,应该是具有更强攻击力的生物,也就意味着它其实应该是更强大的那一方。但它先展示了它的脆弱:用久久不能停歇的哭声,来表示自己那么害怕,以至于小男孩都已经平静下来了,它还哭,使得男孩子“不得不”去尽可能地抚慰它。
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比如非暴力沟通,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说出自己的感受,用具体的语言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感受是离很多人很远的东西,因为表达感受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的是“展示脆弱”:
说出“我感到恐惧”意味着我们需要足够的安全感;说出”我感到很愤怒”意味着我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抚慰;说出“我感到悲伤”,是在向别人索求关怀和安慰。
很多人无法面对自己的这种脆弱,便采用了看似更有力量的指责。比如很多父母对孩子所表达的愤怒,常常变成了指责,讥讽和挑剔的形式。
这种形式会在一瞬间激起对方的防御,因为他也需要保护他自己,这样一来一场大战又由此展开。孩子的心力全部放在了对抗,而反省的能力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发展出来。
而小怪物的做法表明:其实强大的那一方才能示弱,因为他不惧表达自己。通向理解和爱之路,需要的是衣柜里的小怪物那样藏起来的恐惧,不逃避的沟通,表达出的脆弱的感受。
我是娇子娇,本文为本人原创,首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