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有趣的热搜话题,在昨晚#脱口秀大会#中王勉的职场社恐之歌,戳中了许多“社恐人”的心声,一下子就被推上了热搜第六位。
职场社恐之歌
场景1:
下雨天在便利店躲雨等车
A同事:B同事在便利店,我就在门口等吧!
B同事:A同事在便利店门口,我等他走了再走吧!
场景2:
与同事同坐一台电梯,赶紧掏出手机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
场景3:
上厕所时,一直在默念千万不要遇到同事,好死不死就这么巧,遇上了,纠结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上厕所啊,好巧哟,嘻嘻嘻”
……
简单的旋律歌词+加上王勉情景还原的表情,你是不是想说:“都是我经历过的
”所以,你真的是一个职场社恐患者?
或是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亦或是你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好啦,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多在17至30岁期间发病,不同性别发病率几乎相同;并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们审视,一旦发现自己被别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与人对视甚至抬头,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聚会不敢坐在前面,主动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会导致社会隔离。
其实呢,大家也不用太过恐慌,大多数人的职场社交恐惧,并没有严重到医学上的“恐惧症”的地步。
比如:这些都是职场人常常的内心活动:
会议上,被当众叫起来发言,总是战战兢兢,担心:「我会不会表现得很差?会不会让这么多同事、领导看不起?」;
和朋友聊天时,不小心讲错了一句话,一直耿耿于怀:「坏了,她会不会一直记着这件事?」;
被安排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一直辗转反侧,把事情过了一遍又一遍,念叨:「万一我搞砸了,怎么办?」
……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底气不足,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凑巧和运气,时时刻刻担心别人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么厉害」。所以稍有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就开始抑制不住地联想,从而开启一连串的「应激反应」。
如果是社交恐惧症起码要达到3个条件:
对社交有着非常强烈的抵触心理;尽可能逃避各种社交场景;持续半年以上,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满足以上三点的时候,需要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了,但大多数职场人仅仅是害怕社交而已,顶多只能算有点“职场焦虑”。
人在职场飘,不能不社交。那么,如何应对职场焦虑?只要两招就可以解决问题:
01
修正自己的心理偏差
为什么说有社交焦虑的人会有心理偏差呢?
因为过往的负面经历让他们对社交关系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极端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很不擅长社交,而那些表现很出色的人则拥有天赋异禀“社交技能”。
随着极端化看法带来的是“悲观的预测”,会一直预料到最差的后果,然后开始产生焦虑。
我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然后就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但仔细想想,你只是不喜欢社交而已,不要把“喜欢社交”和“不喜欢社交”看得那么绝对化,因为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两端。同理,“擅长社交”和“不擅长社交”之间也存在大量的过度边界,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比自己想象的好太多了。
比如今天这个人没和你打招呼,你可能会想“是不是ta讨厌我啦”,但其实这只是你自己不客观的想法罢了。想一想,刚认识两天的同事凭什么让人家立刻喜欢你?
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要学会修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不要随时被这种负面情绪困扰。
02
不要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