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处处追求完美避开3个陷阱,3个步骤教你摆
TUhjnbcbe - 2025/7/25 17:38:00

某天早上醒来,我收到贝贝大半夜发来的大段语音,听起来十分崩溃。

她说她最近太丧了。前段时间,上司问了她一个数据,她一时卡壳,没有立刻答上来。回去以后,她赶紧确认了数据,还做了份分析报告交给上司。但她依然感觉很不好,后悔自己当时怎么能没有立刻答上来呢,觉得自己简直犯了低级错误,很怕这个月的考评过不了。

我在她的崩溃里,听出了满满的焦虑。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时刻让我们感到焦虑:大学考试周,面对一门接一门的考试,我们总是感到很紧张,生怕复习时错了重点;工作汇报时,也是感到很忐忑,导致说的磕磕巴巴,汇报完觉得自己表现得很烂,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实际上,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复习,平时工作能力也很强,可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总是和我们的真实水平有差距,让我们倍感失望和不甘心。更可怕的是,每一次的不如意,会加重我们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的紧张感,慢慢的形成恶性循环,让我们一次次发挥失常,渐渐处于一种长期的焦虑状态中。

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社会科学家布琳·布朗教授在《脆弱的力量》一书中指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倍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不肯面对自己的脆弱、极度害怕失败。

《脆弱的力量》[美]布琳·布朗(BreneBrownPh.D)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焦虑的人,从一开始就输了

布朗教授发现,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两种人:一种人从不怀疑自己的价值,信任自己,喜欢自己,对自己友善;一种人,对自己很严厉,常常给自己设定各种各样的条件,如果没有满足这些条件,就会感到很烦闷,怀疑自己的价值。

比如,同样是微胖,有的姑娘就觉得自己胖嘟嘟的挺好,积极打扮自己,还经常研究微胖女孩穿搭攻略;而有的姑娘,就会陷入身材焦虑,觉得自己太胖了,必须减重10公斤才行,所以她们不怎么打扮,也不爱拍照片,不是在控制饮食就是在运动,总之就是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受人欢迎。

当挑战来临时,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前一种人,会激发出比较积极正面的情绪,他们会觉得挑战有意思,充满冲劲儿和动力,会想象自己完成挑战时的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后一种人,则会感到压力倍增,常常想象自己失败的后果,越想越糟糕,然后用那个最糟糕的结果吓唬自己,整日里战战兢兢,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控制住了,导致自己一次次发挥失常。

博朗教授认为,决定这两种人之间巨大差异的,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羞耻感、恐惧和脆弱。

越是害怕失败、觉得自己渺小、有缺陷、永远不够完美的人,越容易活在焦虑和挫败之中,只有放下焦虑,破除潜意识里对失败的恐惧,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二、失败几次也无妨,警惕完美主义陷阱

本书的英文名,《TheGiftsofImperfection》,直译过来,就是《不完美的礼物》。布朗教授认为,完美主义是种陷阱,完美主义不会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反而是滋生焦虑的温床。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拥抱不完美,能让我们全身心投入生活,爱上真实的自己,获得自我价值感。

提到”完美主义者“,我就会想起我的好朋友贝贝,她一直都是我心中完美女性的代表。生而优秀、上学时成绩好、本科,接着出国留学,毕业后直接进了某券商公司,一路做到全公司仅有的几个女性高级研究员之一。贝贝的个人生活也让人羡慕,老公帅气多金,婚后生了一儿一女,事业生活两不误,妥妥的人生赢家。

可是贝贝很少表露出她对当前生活的满足,相反,她常常展露出疲惫,常常担忧,担心自己失业、老公失业、担心孩子是个学渣、担心现在的美满生活毁于一旦。

翻看完美主义者贝贝的内心戏,就是五个大字:我不能失败。

1.成长环境影响:失败一次就毁了几十年的完美人设

贝贝从小就被公认为“好孩子”,是“优秀”的代言人。

小时候,她的爸爸一直告诉她,人要是胸无大志,不肯奋斗,就废掉了。她记得,爸爸说”废掉了“的时候,那种不屑和厌弃的表情,好像一个人要是被打上”废掉了“的标签,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贝贝把这句话听进去了,一直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爸爸心目中那个,胸有鸿鹄之志,上进的孩子。

长大以后,自律成了她的习惯。她所有成绩都是用十倍的苦换来的:大学时,她是最早一批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的人;工作后,她常常熬夜熬到后半夜三四点,直到终于受到首席研究员的表扬;度假时,别人躺在酒店吃零食聊天刷综艺,她跑去酒店健身房跑步,还看完了一本干货书。

但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她的内心总有一抹恐惧和担忧:如果她做不到某种程度,生活就会一团糟。她就会被大家发现,原来她不是大家期待的那个样子。

在《脆弱的力量》这本书里,布林·布朗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信念的危险和软弱:”我就是我所获得的成就,并且必须是非凡的成就。完美主义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处处追求完美避开3个陷阱,3个步骤教你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