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话题,我们之前聊过很多次。但其实,“时间观”其实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概念。我们所处的这个时期,将时间视为一种资产。抓住机会改变现状是顺理成章的,浪费光阴无事可做是不被提倡的。这种微妙的恐慌影响着所有人,自然也会体现在艺术创作之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表现/反思它的艺术品,希望它能让你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时间。
英国记者和畅销书作家西蒙·加菲尔德(SimonGarfield),在今年就出了一本叫《时间观》的新书,里面提到一个事实:工业化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念。
摩登时代ModernTimes()
原本人类是没有「时间」这个概念的,后来资本家把人限定在8小时工作制里,所有人都乖乖把自己捆在这8小时里,就算工作做完了,仍然要等到8小时满才敢从格子间里走出去。出卖自己的时间,工作是为了不工作。现在做的一切,都指向未来,当下被架空了。
就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说,“在过去四十年,每个人都在快速流动,为了追向未来而“悬浮”,生活里充满了机会主义,被高度商业化;人们放弃了直面、直接改变现实问题的努力,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结,却日益依赖外部施加的秩序,尤其普遍对*府、国家怀有很强的道德预期。”
时间的皱折AWrinkleInTime()
至于如何更直接地了解抽象的时间,也许可以从艺术里找到一些答案。艺术创作中同样有以时间为媒介的“持续性艺术”(durationalart)和“耐力艺术”(enduranceart)等类型。所以,下面的这些作品应该会让你若有所思,觉得“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没错了”:
如何间接知道
“现在几点了”
年,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Marclay)创作了影像艺术作品《时钟》(TheClock),全片长达24小时,其中的每一秒都取自于电影片段,不论观众什么时候走进放映厅,都能看到刚好与当下时刻一致的钟表大特写。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时钟》
TheClock,ChristianMarclay
马克雷的本意其实是想提醒我们,电影中的“存在”不完全是虚拟的,它其实也可以是真实的。但如果往“虚拟和现实越来越没有界限”这个角度来考虑,似乎也可以映照到我们的当下:电子产品取代了大脑,帮我们记录一切,想要知道真实世界今夕何夕、都在发生些什么,只需要摸出手机、点亮屏幕走进虚拟空间就可以。
和每一秒都是一部电影的瞬间类似,日本有一句成语叫“一期一会”。阐述的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所以,要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个时间,这个人和这个地方。他们不会考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与这个人的相见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对未来的自己是否有利,也不会觉得,反正以后还会再见,今天差不多就得了。这个理念的精髓是:眼前,这个瞬间,与这个人的关系,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
投影在墙上的
“此时此刻”
印度街头艺术家Daku,曾经进行过这样一次有点诗意的动态“涂鸦”展示:在墙面装上一串串和地面平行的单词(“people”“ideas”“emotion”),正面看过去似乎什么都没有,只有在阳光下,才会在素白的墙上看到字母的影子。影子随着阳光的变化缓缓地改变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正午12点的时候,字母的影子也最垂直且清晰。
TimeChangesEverything,Daku
Daku利用了古代日晷的原理,巧妙地完成了时间的“形象化”。他给这个作品起名叫“timechangeseverything”。这个名字确实也挺贴切:墙面上的那些美好的词语,必须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看得见。
通过影子能看到光,通过一道光的变化能看到时间。见微知著,“现在”里有时间的一切,“这里”有空间的一切,“个体”里有人的一切。这和“细节体现整体”、“细节处有神明”的理念是一致的。
“当代”到底长什么样子
单个时钟可能有点无趣,但是许多时钟摆在一起却完全不同了:斯德哥尔摩的艺术工作室Humanssince的“AMillionTimes”,整个艺术品只有黑白两色,由个小钟面和个马达组成,每个时钟都有独立的马达,每个指针都可以按照控制的速率转动。当所有的指针同时动起来的时候,甚至会让人有整个平面都在轻轻泛起涟漪的错觉。
AMillionTimes,Humanssince
它们还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字母或者数字:
AMillionTimes,Humanssince
以及多个不同的版本:
AMillionTimes72v,
TheTidalSeries,
AMillionTimes80Copper,
按照这个装置的创造者们的说法,他们把指针变成了“舞者”,才得以将时钟“从计时和报时的职能中解放出来”。
身处世界并不起眼的一角,普通人很难获得历史书里的那种“这就是xx时代“的宏大体验,但是,这五百多个小钟面倒是能给我们一点启发:随机的个体,拥有各不相同的时间额度,行进方向似乎也混乱无序。不过,假如把这一切全部糅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出来的可能性却是无穷的,这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那种“此刻”。
这一秒是红色,
下一秒是蓝色
居住在东京的法国艺术家EmmanuelleMoureaux在她的大型装置“ColorofTime”中,是这样表现时光的色彩的:12万张数字纸片,层,种色彩,从左到右有序排列,每一层分别代表一个时间单位(毫秒、秒、分钟、小时、天,等等),时间逐渐流逝,颜色也逐渐加深,直到变成黑色。
ColorofTime,EmmanuelleMoureaux
置身其中,仿佛进入时间和色彩之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的昼夜交替,自然界的季节轮换,以及生命的繁衍与消亡。
今天也是
开心画杯子的一天
自年到现在的四十多年之间,德国艺术家彼得·德雷尔(PeterDreher)每天对着同一个玻璃杯,已经画下了至少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画作。他把这些画作集结在一起,起名叫“每天都是好日子(DaybyDay,GoodDay)”。
彼得·雷德尔《每天都是好日子》
DaybyDay,GoodDay,PeterDreher
彼得曾经谈过喜欢画杯子的原因:幼年的自己在二战中经历丧父之痛,长大之后反而在观察和描绘玻璃杯的光影中找到了平静和安慰。
所以这件有点像行为艺术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重复对有些人来说是无聊和消耗,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能带来熟悉与亲切。换句话说,画杯子对彼得来说就是平复焦虑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和生活之锚,未尝不是时间带来的另一个好处。
来谈一场
精确时差的异地恋
SimonWeckert是一位德国艺术家,他在年造了一个“距离时钟(DistanceClock)”,看起来跟普通时钟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是,钟面的12条刻度线经过调节之后,可以用某个特定的速度逐个变成另一种颜色,形成所谓的“距离刻度”。
时间刻度:3:25,距离刻度:10.15小时
DistanceClock,SimonWeckert
正在变色的“距离刻度”
DistanceClock,SimonWeckert
根据艺术家个人网站的介绍,这个装置是用来形容异地恋的。因为在这个全球化、24小时高速运转的时代,“远距离恋爱越来越多,我们也许对时间失去了感觉,但空间感还是存在的”。而这台特别的挂钟,就可以用色彩的转变直观地向你展示,想跨越某段距离,到达另一个人那里,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把“过去”做成一件艺术品
提到时间和记忆,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名画《记忆的永恒》。但其实表现“永恒存在”的艺术作品不止这一个,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一直痴迷于表现“回忆”。
盐田在小时候曾经目睹过邻居家在一次火灾之后的遗迹,其中包括一台被烧毁的钢琴。所以她的作品总是缠着密密麻麻的丝线,像是试图保护自己的茧,包括她年的装置作品“超越时间(BeyondTime)”:
盐田千春《超越时间》
BeyondTime,ChiharuShiota
记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随着时过境迁而渐渐淡化或消失,但偶尔也会有例外。关于童年的回忆虽然已经离艺术家很远,但她却用创作的形式,将这段带着毁灭之美的故事保留了下来。而我们作为观者,如果能理解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自然也算是一种对抗时间、留存纪念的过程。
就像盐田对自己作品的解释:“无法发出声音的钢琴仍会保留声音的记忆。我相信沉默往往比任何声音都更强大、美丽。缺损只会让它更坚固。”
对那些过于害怕或者轻视时间、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处理时间与自我的当代人,这几乎是一个隐喻。
??????
来聊
你都会在哪些时刻,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撰文/Svet
编辑/Rayna,Thea
NOWNESS
观看更多时间艺术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siyue
modern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