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内向和社交恐惧症
大家好,我是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心理工作室的老师段春晓。近两年,“社恐”这个词频频走进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恐”。前段时间,在光明日报“青年说”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名网友给出一个惊人的结果——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呢,是因为很多人将内向和社恐混为一谈。今天,我们来简单聊聊社恐和内向的区别。
一.内向与社交恐惧症的区别
内向,它是相对于外向存在的一个概念和词汇,那外向和内向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的性格特征。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最大的区别就是外向的人好像有讲不完的话,而内向的人的话很少,似乎把什么都憋在心里。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医学上属于一种精神疾病,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在临床上有直接的外在表现。《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其定义为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和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害怕自己会出丑和行为窘迫。
真正内向的人其实是享受一个人独处的状态的,他们不是有话想说却憋着不说,而是表达的需求本身就不是很强烈,但他们如果真的和要好的朋友相约见面,他们去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所以表面上的话多话少本身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在于为什么话少。究竟是因为什么话少才是区分内向和社恐的关键。你其实很想表达什么或者很想认识什么人,但是特别担心外在的评价,怕自己表现不好,甚至直接就否定自己是不优秀的、不自信的、没有价值的,那么这种出于焦虑和害怕而变得话少才是社恐的表现之一。但具体来说,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叫做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在场的,一旦离开了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带有明显的影响社会功能。
二.社交恐惧症的来源
从临床经验上来看,一般来说都是小时候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胆子特别小,在中医心理学上又叫胆气不足。所谓胆气不足,一个就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个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社交恐惧症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造成个体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过度保护、父母的过度干涉、父母暴力或者父母管理的过度严格导致个体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难以适应,害怕出错。表面上来看仅仅是人际交往问题,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人格发展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
三.三招教你摆脱社交恐惧症
1.系统脱敏法——放松
社交场景对社恐来说是个危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危险的一般反应是或“战”或“逃”,无论选择硬着头皮上,还是借口偷偷溜掉,结果都是你又多了一个黑历史。正确的做法是,先放松下来,不要让紧张感控制我们。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身体释放的信号,心跳加快、坐立不安、出汗、脸红、肚子疼甚至尿频等等,都是紧张的表现,那么此时做一组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找出让你害怕的几个社交场景,从最轻微的到最严重的依次排开,在你感觉到安全的时候,想象自己身处其中,呼吸放松,直到感觉不那么紧张,再进行下一个挑战,这就是心理咨询中的系统脱敏法。
2.认知行为疗法——找不同
找不同就是找到和我们秉持的信念相反的事实,社恐的自我观念存在较大问题,高估了不好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把所有的负面评价都当成了绝对的,把一些很小的问题看成灾难性的。
3.做自己
做自己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你想着“我一定不要把紧张表现出来”时,请你告诉自己,紧张是很正常的,如果能不紧张当然很好,但如果紧张了,我也可以通过微笑来缓解自己的尴尬的,社交本身就是千人千面的,没准你眼中的紧张,是别人严重的小可爱呢?给自己一条退路,你会发现社交活动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是,如果你的社交恐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请记得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四.纠正误区
1.社交恐惧症≠不优秀
2.社交恐惧症≠社交能力差
希望获得别人认可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或许在社交上如鱼得水的人会觉得社恐戏也太多了吧,社交哪有这么恐怖,但是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小伙伴来说,被迫营业很简单,可从心理肯定自己非常的难,有时候,产生挣脱桎梏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值得肯定的事情啦!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心理求助指南
击败孤独,学会独处
心理学中的“情绪”的秘密
如何建立健康、滋养身心的关系
心理小讲堂——《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期》
文字:段春晓商学院心理工作室
视频:段春晓商学院心理工作室
编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