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作者:黑桃小A
幼儿园开学不到两个月,女儿带回来的家校互动手册上,赫然写着一句话:
“宝贝你真棒,已经能够自己穿衣服,吃饭,要是能再活泼、外向点就好啦!”
多么熟悉的评语呀。
我看着心里有些伤感。
我了解自己的女儿。她随我,喜静,专注力很强,常常能一个人玩很久。就是在外面不太爱说话。见到熟人也基本不打招呼,顶多微微一笑。
她也能背好多首诗,会唱很多儿歌了,可是当亲戚朋友们要求她给大家来一段的时候,她从来不愿意站到众人面前去。
连她奶奶都说,“我家小宝哪儿哪儿都好,就是太内向!”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蹲下来,温和地告诉女儿:“如果你想,那就做,如果你现在不想,那先不做也没任何问题。”不管是跟人打招呼,还是当众表演、取悦大人。
最初被别人品评的时候,女儿还会有局促感。现在,她的脸上就看不到那种忐忑的神色了。
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地方。
为什么我坚持站在女儿这边?因为我不愿意她再经历一遍我曾经历过的痛苦。
小时候,我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学习方面从来不让大人操心,唯独一件事让父母格外头疼,那就是“太内向”。
我本来不觉得我的“内向”有什么不好。
一张纸,一支笔,或者几本书,就够我消磨半天的时光。我很享受这样的安静时光。只是因为父母始终觉得我的内向性格是“糟糕的”,于是我开始越来越自卑。
好长时间里,我最大的幻想就是变成一个爱笑爱闹、懂得讨大人欢心的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家里来了很多亲戚,我要在我爸妈的“监督”下,红着脸挨个打招呼。
我记得打招呼这件事一开始也没那么可怕。但是父母的催促,以及脸上显露出的的失望,带给了我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我似乎越想让父母满意,表现就越糟糕,以至于后来我见到熟人只想溜着走。
再后来,我越来越不合群,甚至发展出了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费了很大的精力,我才能让自己在跟人说话时,不紧张,不脸红,不心跳过速。
复盘我头二十年的人生,觉得真心酸。
那么长的弯路,我原本是不用走的。
只是因为父母一直迫切地想要改变我的性格,反而让我如同邯郸学步里的主人公,不仅学不来别人的风格,连自己的自在也差点丢掉了。
强迫要求内向的孩子变外向,到底有多残忍?
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写道: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让父母失望,于是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事实上,内向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是有生理基础的。
在BBC的一部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测试几位6个月大的宝宝第一次见到狗狗玩具时的表现。
有的孩子很镇静,从表情上看不出什么来。
有的孩子则异常激动,甚至害怕到哭泣。这个实验其实是模仿了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关于儿童应激反应的一个实验。
杰罗姆·凯根曾经测试位四个月大的婴儿,让他们经历一些新鲜的刺激,比如气球爆炸的声音,闻酒精棉的味道,看彩色手机的晃动。
同样,在这些孩子里,有些表现平静,有些反应激烈、表现极度不安。
当时凯根预测,那些安静的孩子,长大后性格会偏于外向,而那些哭闹的孩子,则更有可能成为内向型的人。
此后,他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结果如他所料。
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化学特质使得小孩子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简单点说,就是内向的孩子,生来感受性更强,情绪体验更深刻,这也使得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适应环境,以确保自己安全。这个实验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我们指责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够外向时,就如同反复冲着一棵苹果树说,你真糟糕啊!你为什么总是开不出玫瑰花?!
多么残酷,又多么可笑。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偏见,如果内向孩子的气质类型能够得到大人的认可,其实他们能够过得很好。
美国科罗拉多英才中心的琳达·西尔弗曼曾经对社会英才做过一项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最后发现:
内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IQ越高的那些人,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强烈。记得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叫一一的女孩,她总是自己待着,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沙子,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发呆。这在老师的眼里并不是“好事”,他们开始对一一加强“训练”——强迫她去社交。
在每次见到一一时,老师们都会很刻意地问她:
你为什么不和别的小朋友玩?你没有朋友吗?我们一起去跟XX小朋友玩吧?……但一一总是很淡定地回答“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后来老师们也就不再干预了。
10年后,一一长大了,13岁的她内心充盈且饱含智慧。她既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也乐于交朋友;对于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目标是什么,内心坚定且充满力量:
“朋友是接收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独处是整理这个世界的信息。可以把自己和朋友在一起学到的东西,升华和沉淀,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前段时间,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在网络上公布获奖名单,易烊千玺凭《少年的你》,获得最佳新演员奖。
喜欢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在电影里寡言少语的大男孩,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内向的人。接受采访时,记者不断追问,他才会勉勉强强回答几句;参加电视节目录制,他也总是独自待着;他曾在某节目中坦言:“我是个特别慢热的人,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最舒服。”
也许,正是这份安静,让他可以在这喧闹的世界自由探寻。
就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性格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他们获取的能量不同而已。
外向的人,能够从大量的社交活动中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往往会在安定和舒缓的环境中积蓄活力。两者都很好,我们都需要接纳。
如果你的孩子是内向性格,要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在这个带有偏见的社会中生存呢?
答案或许就是,父母需要不带偏见地看待孩子、接纳孩子。
就像《零零后》中一一的妈妈,她完全接纳孩子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妈妈眼里,一一是一个偏安静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这是完全正常的。
一一妈妈没有刻意去强迫孩子要变成一个外向的人,没有因外界评价而焦虑不安要去左右孩子寻求力量的脚步。
正因如此,一一才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在繁杂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节奏,且怡然自得。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当一个内向的人试图变得外向时,他可能失去了自我内心的安宁,也失去了命运的眷顾。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偏向于内向,千万不要再紧盯着他在社交上的弱点,不要强调他的胆小、害羞的性格劣势。
相比起来,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肯定他的长处,做积极的养育。
如果父母愿意全心接纳、耐心守候那个内向的小孩儿,有一天,你一定会发现:
那个看起来不善言谈的孩子,他们其实他们拥有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更强的专注力;他们热爱学习,习惯深入思考,以及拥有善于发现规律的能力;他们乐于独处,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擅长创造新思维和艺术创作;他们善于倾听,更易获得深度情谊。就像《生活大爆炸》中的一句台词所描绘的:“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组装电脑或练习大提琴。其实你真正在做的是,让自己变有趣,等有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时,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本文转载于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