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qiduyu文
杨三喜中国电影和短视频的纠葛并没有因为中国电影的“重启”而烟消云散,虽然两者都面临各自的困扰:一是短视频的全球化之路目前依然前景黯淡;二是中国电影的重启之路更是诸多挑战,但两者为什么总是会纠缠在一起?除了对观众时间的争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1
因为疫情缘故,延迟的上海电影节还是来了,虽较之前冷清了许多,但电影行业还是难得的汇聚一堂,针对电影行业的困境和重启也是各抒己见。按以往惯例,插曲依然比正题更吸引人。例如此前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就在朋友圈对开幕论坛上关于短视频的言论做出回应,他在回应中提到外界的描述是误解,他的原话是,“应该努力保持长内容的阅读习惯,热爱电影和读书”,这是他表达的重点。确实,相对号召年轻人多读书多看电影,“短视频冲击复杂长内容”无疑是更有新闻点,同时,这也是近年来长内容领域,无论是电影、网文、长视频(影视和综艺)的从业者,对短视频的集体警惕。对短视频的警惕,早已经不算是电影行业的“新闻”,在过去数年,很多电影人都表达过类似的忧虑。毕竟,观众或者说用户的可使用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对于各种形式的娱乐内容消费,也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在《乐夏2》中,*说他听歌只听高潮部分,很久不听整首歌了……现在听歌只听15秒(短视频),现在人不给音乐机会。他作为音乐人自己也不会不听完整首歌,为什么要把锅甩给“现在人”,但音乐创作的理念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可能确实也变了。
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短视频用户的数量和使用时长,都处于高速的增长,不仅冲击着其他娱乐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很多用户的视频内容消费习惯,同时,也对IP为主的线上娱乐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来看网络文学端,相较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其实是节奏更快、爽点也更多,在近年来针对行业龙头阅文的解读和分析的时候,也都会提到短视频对数字阅读的冲击,这也被认为是阅文必须加码免费阅读吸引用户的原因之一;再来看长视频平台,更是早已经习惯了短视频的侵袭,除了用户时间的争夺之外,很多用户都已经习惯了在抖音和快手追剧……不仅是剧集,很多综艺从业者也表达过对短视频的警惕,但较之影视,综艺和短视频的互补性其实也更强。so,如果面对短视频的来势汹汹,电影人没有警惕心反而是奇怪的。在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博士提到,中国市场观影人群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40至59岁的观众群体加起来将近4成”,年长的观众越来越喜欢走进电影院。——这个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可能真的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危机,无论是互联网影业还是传统电影公司,可能都不喜欢未来的市场是一个中老年群体为主的消费群体,受众年龄层次更丰富、年轻更愿意走进电影院的生态才是健康的、可以持续增长的。所以,李捷在电影节开幕式上的表达被误读,可以理解为,正要从谷底走出的中国电影行业对短视频高度戒备的一次重度表达,或者是说长内容领域对短内容的天然的敌视。但在这之外,其实短视频和电影乃至其他长视频的关系,早已经是相爱相杀的“水乳交融”了。2
同样是在电影节,阿里影业的竞品,也就是“电影发行与放映新趋势论坛”论坛上,猫眼娱乐CEO郑志昊提到“我们认为深度的宣发能力是升级大宣发平台的重中之重。”不管是叫“深度宣发”,还是“全流程发行”,其实都绕不开电影行业又爱又恨的短视频。首先,短视频的用户是电影行业宣发必须要覆盖的人群。根据QuestMobile最新的数据,短视频在过去半年仍然快速增长,行业MAU已经达到8.52亿,在线视频的数据是8.57亿;同样,短视频的时长已经占据总时长份额的20%,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应用。正是因为用户的青睐和喜爱,无论是电影行业还是影视综艺行业,都很重视短视频,也将短视频作为宣发的重要阵地。其次,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短视频和直播,为很多明星艺人提供了很多的曝光和工作机会,让娱乐行业和短视频贴合的更紧密,使合作的可能性更多。应该说,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抖音和快手已经成了电影宣发的标配,也让这两大平台在电影宣发领域快速成长,已经抢占了相当多的宣发预算。所以,无论是阿里影业旗下的灯塔,还是腾讯序列的猫眼,要想成为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深度宣发,都绕不开“短视频”。如果要对比腾讯和阿里在短视频的渗透力,阿里确实要弱一些。而腾讯那边有入股快手,不过,对猫眼或者腾讯影业而言,也不会完全忽视抖音——对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公司而言,是不愿意陷入平台之间的斗争而忽视用户群体的分布的。更何况,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情况也是有了更大的变化,短视频不再局限于宣发,开始大手笔的买版权,《囧妈》等头部电影作品改为线上发行,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冲击,对阿里影业和腾讯影业的冲击,可能都比现在表现的更深刻——从纸面上来看,除了线下院线和电影院的软件系统之外,字节跳动其实已经打通了从宣发到发行的半个产业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确实抢了阿里影业和腾讯影业在宣发和发行的“蛋糕”。如果说,互联网影业对短视频确实要提高警惕和戒备,那么对电影人和院线而言,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