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
弗洛伊德强调,在神经症和精神病中,主体与现实相关的程度是不同的。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由被称为谵妄的与现实极度扭曲的关系所标明。弗洛伊德告诉我们,这种组织或去组织化的巨大差异,一定有一个深层的结构性原因。我们如何把这种差异讲清楚呢?
当我们说到神经症时,我们把某种作用归因于逃避和回避,在其中,与现实的冲突起了部分作用。人们试图用创伤的概念来指明现实在神经症发作时的作用,这是一个病因学的概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在神经症中,当与现实的某种断裂在主体中发生的时刻。这里涉及到的现实是什么?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强调,在神经症中牺牲的现实是精神现实psychicalreality的一部分。
我们在这里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现实与外部现实并不是同义的。当神经症发作时,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主体就会忽略,无视他的一部分精神现实,或者,用另一种语言说,他的一部分它我。这一部分虽然被遗忘了,但它继续让自己被听到。这是怎么做到的?以我的教学一直都强调的方式——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
在我提到的第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揭示出了主体在现实中留出的一个宝库,他在其中保存了用于构建外部世界的资源——这就是精神病患者用来借取材料的地方。弗洛伊德说,神经症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主体试图通过赋予它一种特殊意义,一种神秘的意义,使他曾经忽略的现实重新出现,我们称之为象征性。但弗洛伊德并没有恰当地强调这一点。总的来说,使用象征这个词的方式给人的大致印象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地符合其重要性。
弗洛伊德的作品中的许多段落表明,他觉得需要一个象征秩序的完全清晰的表述,因为对他来说,这在神经症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对精神病则是相反的,在精神病那里相对于外部现实来说,有时有一个洞,一个断裂,裂缝,缺口。在神经症中,由于现实没有完全被象征性地重新表述给外部世界,在第二个时刻,主体部分逃离现实,不能面对这秘密保留的部分现实。在精神病中完全相反,现实本身最初就有一个洞,幻想世界随后会将之填满。
分析家解读:
神经症中的现实是精神现实而并非物质现实。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不论被讲述的事件是否实际发生过。他强调指出,幻想具有与物质现实不同的精神现实性,并且“在神经症的世界里,是精神现实扮演着支配性的角色。”见原初幻想:从弗洛伊德到拉康(一)
指《在神经症和精神病中现实的丧失》这篇文章。
人用符号编码外部世界,而精神病人把符号看成是实在的东西,以此歪曲了外部世界。比如一个精神病人用数学符号%代表离婚;另一个精神病人则因为被人说“缺乏深度”而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判断是否是精神病只有找到这个点,否则就无法判断,类精神病发作,包括言语混乱等等都不是本质性的。从拓扑学角度看,一个洞改变了整个结构,只有找到这个洞才能确定是一个精神病。
在神经症中,创伤事件在第一时刻被符号化编码,第二时刻能够完全以符号化的方式言说的时候,患者不想面对的东西被压抑了。比如一个小女孩碰到一个人对她进行了性骚扰,在第一时刻她能够符号化当时发生了什么,但不知道它的含义,她会说有人碰了我,给了我一颗糖。但是到青春期的时候,她意识到这个性的问题之后,就会压抑这个场景,不能表述,这时候会有一个恐惧症的形式出现,重新表述在外部世界中。在精神病是一开始就不让它进来(排出/脱落),而神经症是进来了,但是第二时刻它被压抑了(排除)。
洞是没有,完全断开的东西,和周围没有关系,就是一个断裂。精神病人一开始不发作,一旦接触到这个洞的边缘就开始进入精神病的状态。那一刻,他的现实没有了。症状是为了填补这个洞的,填补的是实在的缺失,而不是现实的缺失。现实的素材可以随处抓来用。比如一个患者突然谵妄发作,他在出租车上看到司机闯了红灯,于是“闯红灯”就被他作为了他受到迫害的证据。洞在成人精神病那里不太明显,但在儿童精神病那里特别明显,因为儿童的符号界还没有发展的那么好。比如一个三岁多的孤独症的孩子,他会把所有符号层面的东西作为素材抓过来表达,比如说吃灯、吃桌子…这些词与作为实在的身体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他会不停地说,你会感觉他说的这些符号的东西跟他的想象界、实在界是明显断裂的。他大了以后就会发展出一些稍微逻辑性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容易清晰地辨别。词语杂拌就是一个直接的表现,把词语当成了实在的东西。
■整理:小鱼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