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17min
食堂,是学生们“三点一线”式常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一点。
在中国古代,“食堂”多是官员集体用餐的地方。西汉时,皇帝会给亲近的大臣以“烹饪之养”的优待,准许他们前去太官(主办宫廷膳食的机构)吃饭,但也只是一小部分,且没有成为定制。大约在唐朝才形成一定规模和制度。
近代大学的产生,也有了为学生建造食堂的需要。年的清华食堂并不大,饭桌是八人一桌,座位都编有号码和学生对应。每天铃声一响,大家蜂拥而入,埋头苦吃,一定不能说话,否则多讲一句话就很可能少吃三个馒头,这是有事实的,清华学生梁实秋曾成功创下一顿饭吃掉12个馒头和3大碗炸酱面的“大胃纪录”。
在食堂吃饭要会“抢先“,这才是食堂该有的模样。80年代的南开大学食堂很大,能容下几百人。那时吃饭也讲究速度,跑得快就可能多打到几片肉,不过排队靠后的学生也不着急,还会拿着卡片背背单词。最让学生们感到开心的是食堂有“细粮面条”和籼米饭,终于能告别玉米面大饼和玉米面糊糊这些粗粮了。食堂永远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如果碰到肉包子或红烧肉供应,那就更幸福了。
追求量的年代已经过去,而如今,学生们更想吃得舒服一些。也不知何时在大学校园出现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食堂都是别人家的好。
看着人家的食堂总会眼前一亮,看着自家的食堂就黯然失色,学生生涯终极难题逃不过“今天去吃啥?”可是,当时光飞逝,你离开了这个满足自己一日三餐的地方后,说不定哪天就疯狂地想念这里的味道。
前几天,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同学晒出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拍过的食堂饭菜,称不上精致,却足够温馨。
图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简单的家常便饭引起网友对学校食堂满满的追忆,许多人都说毕业后再也吃不到食堂的味道了,当然这中间也少不了拿出食堂招牌菜来“炫耀”一番,那可是每个大学的独家滋味。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几所高校食堂,品鉴几款招牌美食,相信在观摩了这场充满烟火气的争霸赛后,你一定能找出心中的冠*。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农业大学:自助餐
中国农业大学号称“京城高校第一食堂”(别想歪了,可不是说人家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这个美誉不只单靠农大几款自制葡萄酒、几种现烤面包就得到了,还得有一些特别的作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大学生给校长信箱投递信件,说自己想吃松鼠鳜鱼,没想到几天之后松鼠鳜鱼便在学校食堂现身!
一份8元的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清代《调鼎集》记载:“松鼠鱼,取(鱼季)鱼肚皮,去骨,拖蛋*,炸*,炸成松鼠式,油、酱烧。”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微服至苏州松鹤楼用膳,对这道菜赞不绝口,从此松鼠鳜鱼一炮而红,成为苏帮菜中的经典。
如此大牌的菜品都能在几天之内位列食堂菜谱,农大食堂的实力果然不容小觑,作为农大学子,确实可以为自家食堂骄傲一番。不过他们可能觉得做好一道菜还是太简单了,于是竟然推出了自助餐!
这对其他学校来说或许就是“噩耗”,但也完美诠释了那句话——吃在农大,饕餮就对了。
公主楼二层整个餐厅都是自助空间,一边是开放式自取柜台,一边是现做窗口,炒菜、面饼、烤串、水果、饮料,那是应有尽有。
那边还有烤鸭、牛排、饺子,真是无所不能。
哦天呐,还有十几种点心。
敢问农大的学生不会膨(长)胀(胖)吗?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菜”
“世界菜”是什么??
因为北京语言大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口味差异太大,吃饭非常非常国际化,所以很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招牌菜。
在宇宙中心五道口最international(国际化)的学校里,有个五层高的清晏楼,它几乎成了校园地标,这里藏着中西各种味道。
三层在烫饭、盖饭、各种面、麻辣烫、麻辣香锅、蒸饺、烧卖(说不完了)等传统中式美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口味上的改良,有些比较贴近外国人,有些虽然和他们的饮食有距离,却也因一次尝试而疯狂爱上,就比如麻辣烫和麻辣香锅。留学生经常光顾这层,菜名也会配上英文呢。
一层二层虽然也是基本餐,但种类多到看着盘子不仅有选择恐惧症还会有密集恐惧症。5元一根的大鸡腿或大鸭腿,多汁饱满又便宜,风靡全校,总是很快售罄。
不过这些还都不是亮点。在别的学校,如果想吃到中餐以外的美食可能多少有些困难,而且选择范围也不够大。但在北语,韩餐、日料、泰国菜、东南亚餐厅、穆斯林餐厅、咖啡馆等任你挑选。
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东尼亚穆斯林餐厅人气很旺,那风味浓郁的手抓饭、大盘鸡、馕炒肉、烤包子、大块羊肉串,叫各国学生都垂涎欲滴,每每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北语食堂的招牌菜是“世界菜”好像也没啥问题吧。
清华大学:自制酸奶配麻辣香锅
和农大、北语的花式不同,清华自有一番格调。
首先学生食堂的名字就颇有吸引力:紫荆园、桃李园、清芬园、丁香园、听涛园、闻馨园、观畴园、近春园、荷园、芝兰园、玉树园……
咱们中午去清芬园吃饭吧好不好?
晚上约紫荆园怎么样?
听说桃李园又出新品了,去尝尝?
忽然觉得,好像去食堂随意吃个便饭也很有雅兴呢。而且这么多食堂选择也很多样,比如一碗汤鲜馅美的馄饨,皮薄又多,一口一个很不错。
或者吃一份丁香园的河南烩面,羊汤味道浓郁,面也爽滑筋道。
美食虽多,不过呢,在清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不论是期末考结束,好友相聚,拿到offer,还是爱情走到尽头,都可以来一顿麻辣香锅。如果一顿不够,那就两顿。
可见治愈又开怀的麻辣香锅在清华食堂众多美食中是有特殊意义的那个。
或许,它的百变能符合此时此刻的心情,从而具有食在心间的贴合感。要多少荤,来什么素,微辣,中辣,少麻少辣,多麻多辣,不麻不辣,都可以选择。葱、姜、蒜、花椒、豆瓣……香料那么多,大厨经验足,15块钱就能吃到爽,真的不准你不喜欢。
图源:微博
唱歌的孩子-Alan视频如果两顿香锅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一定是因为你忘记了它——清华酸牛奶。
在这里,酸奶才是最佳主角,才是终极解法。
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清华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充满留恋地说:
“一块八的酸奶,一喝就喝了四年,离开之后我会想念它的味道的。”
清华曾经的十五食堂如今是豆制品和乳制品生产车间,酸奶就从这里走向整个校园。清华大学饮食中心年的统计显示,自制酸奶的总销量超过食堂各类饮品总销量的70%。印着“产址:清华大学校内”的酸奶,早已成为清华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为真爱做一组周边真没啥大不了的。(图为朋友赠与笔者的酸奶卡套)
自制酸奶+麻辣香锅=此生难忘
这是每个清华学生才读得懂的公式吧。
北京大学:鸡腿饭
北大一直都很有坚持,在吃这件小事上同样如此。
面对“北大鸡腿饭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为什么这么火”的问题,北大同学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只晓得鸡腿饭在北大很火,火了十几年还是很火,火到一直以来,如果你中午11点或者下午5点不去排队,之后就只能在食堂门外望长队而莫及还大概率空手而归。
纪录片《舌尖上的北大》剧照
曾经鸡腿饭在一个叫“康博思”的食堂里卖,7块钱一份。买卖一点不费时,这得益于它内容的简单:扣二两米饭,放一个炸鸡腿,来一勺素菜,再浇一些汤汁。从点餐刷卡到出盘,大约只用30秒。
图源:北京大学官方微博
外酥里嫩又多汁的鸡腿不咸不柴也不腻,咬一口便豁然开朗。吃米饭必须要用勺子,这样才能裹着汤汁和蔬菜狼吞虎咽。经常能看到学生筷子勺子一起使,左右开弓,如此便能不知不觉地领会鸡腿饭的精髓:忘我。
图源:北京大学官方微博
后来,鸡腿饭搬到了现在的学五食堂,十几年了,纵然美食花样层出不穷,鸡腿饭还是那个鸡腿饭,味道、内容甚至7元的价格一点没变。北大同学说:
“好吃的食物总会出现,但让人感动的却不多。鸡腿饭算是一个。”
此外,还有松林物美价廉的包子,馅儿大皮儿软,趁热赶紧吃。
只要7毛的生煎纪录片《舌尖上的北大》剧照
堪比麻辣香锅的冒菜,在学生中也超有人气。
家园食堂的冒菜纪录片《舌尖上的北大》剧照
还有许许多多尽管普通,却耐得住品尝的家常食物提供给五湖四海的学生们,只为多添一些家的感觉。
纪录片《舌尖上的北大》剧照
最后提醒一下,要是你决定去北大吃鸡腿饭,记住,和你竞争的不只有在校生,因为那些毕业多年的学生时不时还会专门回校再给自己加个鸡腿,去重温那段时光里踏实又充盈的满足和幸福。
同济大学:糖醋大排
同济大学充满肉感的招牌菜“糖醋大排”曾在《天天向上》节目中露过真面目,实在无愧于“吃在同济”这个说法。而同济大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给人们留下这样美味的印象。
早在年同济就成立了膳食科(即现在的饮食中心),那时校园里已有10个食堂:5个学生食堂、2个教工食堂、1个留学生食堂、1个清真食堂和1个专家食堂。在物资还不够丰富的年份,同济食堂想尽办法做创新,在厨艺大赛上用中餐西做、西餐中做、南菜北做、北菜南做的方法,实现菜品的飞跃。上海几所高校里就属同济大学的饭菜种类最丰富。
而糖醋大排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此外同济的设备也较为齐全,特别是有能储藏肉类的冰箱,大排、里脊的供货较为充足,所以肉菜相对便宜,80年代的同济大排1毛5一个,令周围学校的学生眼馋得不得了。慢慢地,”吃在同济“的说法就传开了。
故事先讲到这里,咱们快来看看学苑食堂的硬菜吧。
你看这大排,它其貌不扬,但又酥又香,这浇汁熬制过千百回,用料、配比、火候,那大厨早已烂熟于心,拿捏得当。你吃上一份,就能排开所有空虚。
具备同样功效的还有红烧肉和菠萝咕噜肉。吃红烧肉的时候最好留一些米饭出来,夹一块肥瘦相间的肉放在上面,用勺子捣碎再混着米饭吃,绝对好吃到说不出话。
记得年夏天去上海,被老朋友带去学苑食堂吃饭,不喜甜味的本人却被一盘菠萝咕噜肉征服,它不仅相当下饭,而且一扫夏日奔波的疲倦。那时终于感受到,原来甜甜的肉可以如此诱人,如此给力。
菠萝咕噜肉上方左数第三盘(图为本人珍藏)
同济大学的硬菜,迷人。
华东师范大学:葡萄炒玉米
同在上海的华东师大食堂里应该潜藏着一股清新流,此前就有圣女果排骨、菠萝鱼片、蔬菜汁(原谅色)炸鸡腿、哈密瓜炒巧克力流心鸡球这类清奇菜品走红,和食堂做红烧肉、大盘鸡、红烧甲鱼的豪放派形成鲜明对比。
有人觉得华东师大网红食堂太博人眼球,可事实是,这些菜品吃起来还不错哟。
学生们起初对葡萄/草莓炒玉米是抵触的,但总有真正的勇士敢于奉献,没想到这款菜品清新怡人,酸甜可口,跟夏季蛮搭的。
菠萝鱼片很好地消除了菠萝涩涩的口感,保留了热带的芳香,跟鱼片炖在一起好看又好吃。
红烧甲鱼12元一只,买到的同学都说好,买不到的同学等下次早点过去抢一只。
木耳烤麸是在传统上海名菜四喜烤麸的烹饪基础上改良的,少了一些甜味而呈咸鲜味,符合更多人的饮食习惯。推出之后也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生来兼具清新与豪放双重性格的华东师范大学食堂,你喜欢吗?
厦门大学:老婆饼
到过厦门大学的人都会对它一见钟情,它是最浪漫的校园之一,也是最好吃的校园之一。
浪漫的厦大连排队最久的点心都是浪漫的老婆饼。
图源:梨视频
老婆饼是地地道道的广东潮州美食,谁也讲不清它的由来,有说是朱元璋的马夫人为了方便战士行*而发明的食品,也有说是清末一位普通潮州妇人发明的精巧点心,还博得当时广州莲香茶楼的赞许。不管怎样,老婆饼都以它的酥软松香而令人喜爱。梅兰芳生前就是老婆饼的忠粉,还曾为它写下:“茶食泰斗”四个大字,为美食留笔墨,亦是大师的一段佳话。
今年,南光老婆饼又一次在厦大的美食榜单中位列榜首。限量供应,每天个,大家排队等上半个小时就为了吃一块刚出炉的老婆饼,就是一捏都要酥掉的那种。
学生们说:
“虽然老婆饼很多,但厦大味道只此一家。如果毕业离开了就再也没有了。”
除了冠*老婆饼,厦大食堂还有许多常销畅销的特色美食。
在海的旁边,除了坐拥海景,当然少不了海鲜,海鲜,还是海鲜。
然后就是沙茶面。起源于厦门市的沙茶面也必须在厦大占据一席之地。
沙茶面的妙处在于用沙茶酱配出的汤头,沙茶酱的主料有虾干、鱼干、葱头、蒜头、老姜等十几种食材,经过油炸、研磨等好多道程序才能最终做出来。这种面集海的鲜美、料的辛香于一身,如果它都不能满足厦大人的胃,那说明这面的味道足够独特吧。
放心,不习惯南方风味的北方学生在厦大依然能有许多好吃的,这里囊括天南海北。
西南*法大学:小火锅
辣椒在清中叶便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川渝人对重口味的偏好或许和地理、气候环境有关,也可能由于那时食物短缺,从而不得不借助调味很足的”下饭菜“而不是依靠肉类或蔬菜来吃掉主食。同时,口味这种东西看似稳定,实则富于变化,传统的饮食习惯抵不住美味和实在的诱惑,久而久之,川渝便成为重口味特产区。
如此,身在重庆长在重庆的西南*法大学的小火锅怎么能不好吃!所以我们先放放,夏天到了,在西南*法不打算试试“冰镇麻辣烫”吗?
汤料急冻后敲碎做成的冰沙是这道菜最为关键的主力,有了它,“不麻不辣不烫的麻辣烫”才诞生出来。
西南*法的深夜食堂堪称深夜*药,从晚上7点半到10点半,有串串、烤苕皮、肠粉、炒田螺等各色小吃。
再来看小火锅,它不大,却融入了重庆火锅的灵*。
底料以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牛油、汉源花椒为原料,蘸料有香油、麻油、蚝油、熟菜油、蒜泥、陈醋等,自由调制。入口最初的感觉是舌头起舞的麻,紧随其后的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辣,直到吃得肚腹鼓鼓方可作罢。
在西南*法大学,考完试一定要吃火锅,没时间去外面就在学校享受小火锅的滋味,这样才安逸~
吉林大学:炖菜加米饭
看完了西南还有东北。包围了长春市的吉林大学有许多美味,而且如果有时间有精力,还可以跑遍六个校区换着吃。
像南岭校区的酱香饼,和平校区的拉面,南湖校区的水煮鱼等等,都深受欢迎,而中心校区美食更多,莘子园的拉面、砂锅,四食堂的鸭血粉丝、烤肉拌饭,基础园的铁板饭,新食堂的水饺……
和平校区的拉面哥总是温和亲切,他的窗口一年到头都是长龙。在社群还不温不火的时候,他就和同学们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