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踢毽子,在散步道上,看到几个人踢得热火朝天,你很想加入,却不敢开口,只能恋恋不舍,几步一回头地慢慢离开。
你在银行营业大厅转悠了几圈,想咨询一个问题,不知向谁开口,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带工牌的,嗫嚅着问了几句,虽然还没清楚,但还是草草地轻轻说句“谢谢”了事离开。
你骑着电动车,因为车技不熟,要停到停车区时,没上去坡道,下来推行,车又倒了,你使劲搬起它来用力推,不敢看周围人的眼光,不敢求助,直到有路人看不下去了,伸出援手,你说了谢谢,但是都没敢抬头看清他的样子。
我现在把这些表现归在了“社交恐惧症”里,这是现在挺流行的一个心理学词语: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anxietydisorder,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起源于西元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anxiety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总之,这是一种病,一种精神上的疾病。
很多情况下都感觉社交困难。
上大二时,同班不同寝的女同学迎面走来,我很主动地招手说“Hi!”脸带微笑,身体紧张起来,努力做出热情的样子,她置若罔闻,但是我分明感觉看到她在经过我的时候,眼神瞟到了我。怎么办?伸出去的手不由自主地往高抬了一下,摸到头上,装作挠头。她张扬外向,一如她那种在我看来“显赫”的出身,自此再见,我从不会主动开口说话,我把这种叫作“自卑”。
有一个老乡,别系帅哥,高高瘦瘦,有大眼浓眉又不显得粗壮的那种帅气。几次老乡会,都只敢偷偷地看看,结果在一次打饭的路上,他迎面走来,我远远看见,眼神躲避当作没见,就是心有点怦怦乱跳。“你也打饭呀?”“啊?啊!”他竟然给我打招呼了,抬头看看,只见他薄薄的嘴唇带满笑意,至于眼睛,照例不敢看。对,我记得了,我经常不敢看别人的眼睛,感觉对方的目光不知道应该怎么接,怎么做反应;偶有目光相接,也赶紧逃避开来,低下头。再之后,偶尔还在校园遇到,彼此打招呼甚至还会站着说几句话,但是从来没敢看过他的眼睛。
人家说,说话就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我不够尊重别人吗?显然不是,我把这种叫作“害羞”。
去服装店买衣服,问价钱、试衣服、付账……一个流程下来,可以和服务员说挺多话,但是对方长什么样,通常都没“正眼”看过。
和不怎么说话的人在一起,可能会冷场,不会找话题,和熟悉一点的人在一起,不知道怎么搭腔,怕说错话;只有很熟悉的人,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才会话多一点。但不管是什么场合,和谁说话,事后基本都要把交流场景回顾一遍,检视一圈,想想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说得不太恰当,哪些话这样说不好那样说可能会更好……最终在后悔中不可自拔,其实下次也好像没有什么进步。
这叫不叫社交恐惧症?
刚参加工作,一次同事聚餐,同座的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劝我们两个一起参加工作的老师:你们这样可不行啊,以后一定要好好锻炼。可能他看我们既不能和同坐的人在语言上有来有往,又不会推杯换盏,呆得像木头,就会傻笑,他都替我们着急上火吧。多少年过去了,好像也并没有“好好锻炼”成什么样!
这有没有夸大的成分?在距离不远不近的那些人看来,这是夸张:感觉你不紧张呀,你没冷场呀,你说话没有不适合呀。但在自己看来:一是礼节性的不否定,二是不忍心指出,三是没有太在意。但其中凉热甘苦自知,所以“社交恐惧症”的判定权到底是个人还是他人呢?
就连发言的时候,都最好能先写好,现场念稿;如果是临时性、临场性、应激性发言,一定是思路不清、口齿不利、逻辑混乱,表达不畅,最主要是心理极度紧张,最终一定又变成事后想想,如果有机会重来,一定比之前好。
就算在比较熟悉的工作环境里,现在也是想说的话不敢说,遇到不平不敢争,真要争了好像又有理变无理无节、落败而回,含泪自己伤心。
焦虑呀,这病!
有病就要有药,治这病的药呢?自信?家庭教育的根?多锻炼?反思进步?哪个能是当下立判的?
焦虑呀,这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