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社交恐惧症1那些为ldquo
TUhjnbcbe - 2021/3/21 10:19:00
“社恐”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流行语。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自曝“社恐”;很多自曝社恐的发言也能得到高票赞同和转发;甚至会有很多人不是「社恐」也把自己说成「社恐」,作为回避某些场合的借口。我原来觉得,这是件挺好的事情:说明“社交恐惧症”不再成为一种无法说出口的“异常”,而且社会也给了我们能够保有“不社交”依旧活得很好的条件。——要知道在原始社会,一个人要是社恐,可能真的意味着命不久矣。可是,最近读了咨询师王宇年的新书《社交恐惧症》,却有了新的想法:社会能越来越接纳「社恐」,不代表那部分真被诊断为「社恐」的人内心不痛苦;而受痛苦煎熬之人,如果没有求助意识,或者被爱Ta们的人主动干预,甚至可能酿成悲剧,代代传递。所以,「社恐」作为流行病,可能并不是一件纯个人化的事情。首先,得分清什么是真社恐,什么是假社恐。什么叫社交恐惧症?根据美国精神学会(APA)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相关描述,社会恐惧症是神经官能症下的一个分支,需要符合以下特征:

对社交场合有显著且持续不断的恐惧

对「需要表现自己」的场合,有显著且持续不断的恐惧

担心在重大场合表现出丢脸或令人尴尬的事情,或表现出为此的焦虑症状

在丢脸或者令人尴尬的事情没有真发生,只要想到,就感到害怕和焦虑

所害怕和焦虑的事情,可能在他人来看完全没有必要紧张

比如电话交谈、促膝长谈、进入满是人的屋子、当众说话

TA自己能意识到恐惧和担心是多余的、毫无道理的

TA知道完全没必要可怕,但就是无法停止焦虑

TA会避免处在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或者需要表现自己的情境中

如不能避免,会非常焦虑

社交恐惧症状必须影响到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且持续六个月以上

其实,大部分号称自己社恐的人,只是有「社恐」的症状,而绝对没有到真的得神经官能症的程度;如果真到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标准,就真的需要寻求精神卫生机构+咨询机构的帮助了。

而很多社交恐惧症的确诊者可能会问:WhyWhyme?

为什么会得社交恐惧症?

由于一件事的成因往往错综复杂,对于这类21世纪才可能流行的富贵病,学界理论也还是「百家争鸣」状态。

喵喵个人倾向的观点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会认为:自己存在明显的缺点;而自己的缺点,在社交场合(或需要表现自己的场合),有可能会暴露;而患者没有办法承受自己缺点在人前暴露的(哪怕可能性很低),因为,这会破坏他们对自己构建的“我应该是怎样”的想象。

比如,一个高中时的尖子生可能回避所有同学聚会,TA认为自己“应该”在自己领域功成名就(但现实却是那个领域出名的可能就1-2个人),于是,出席同学聚会,就有可能让人回忆起TA过去的荣光,对比“不达预期”的现状,TA的完美自我形象就会崩塌掉。久而久之,ta因为觉得自己不符合“应该的形象”,从回避同学聚会泛化到回避一切社交场合,就变成了社交恐惧症。

但,这只是浅层原因。王宇老师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把患上社交恐惧症的深层原因分成了下面几大类:

第一,肯定是逃不开的「原生家庭」。虽然「原生家庭」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锅,任何个人无法承受的事情就往它上面扣就好;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一个人早期生存环境和频繁接触的人,一定对自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可能是「完美型的父母」,他们要求孩子立志在所有领域做到最好;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可能是「自负型的父母」,“我这么优秀,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会这个、那个、那个、那个、和那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可能是「控制型的父母」,“如果不按我说的做,你就需要被修理”/“如果不按我说的做,我就自残给你看”;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可能是「溺爱型的父母」,各种毫无原则的鼓励让孩子生活在完美的虚假幻想中;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可能是「冷漠暴力的父母」,“我知道暴力是不对的,但我就是控制不了对你暴力对待”;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可能是「病态的父母」,“全世界都欠我的,你也欠我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家庭,可能是残缺的或者相处模式病态的家庭,为了维持这个“系统平衡”,孩子需要承担太多家庭所缺失的那部分的功能……

第二,来自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可能是父母教的,也可能是经历重大挫折后没被正确干预导致的。

比如,这是个邪恶的世界;人们只会用成就来衡量一个人;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你必须在所有方面超越所有人才能被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交恐惧症1那些为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