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群鑫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学生社交焦虑症
TUhjnbcbe - 2021/4/7 21:04:00
高校辅导员在线

作者:厦门大学刘群鑫

编者按:


  近期,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联合中国大学生在线推出“心理育人”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高校辅导员同仁大力支持、踊跃投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作品紧扣心理育人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工作中的好方法、真本领,凝练出工作中的好案例、好经验,充分彰显了高校辅导员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展示新作为的风采。现择优展示,互鉴共进。

一、案例简介


  年10月中旬,厦门某大学管理系级硕士研究生的班长向我反映班里的小P这学期经常宅在宿舍上网,几乎不与班级同学交流。得知情况后,我立即找到班级同学了解情况,了解到小P性格内向,害怕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甚至害怕上课。我翻阅了一些社交障碍的书籍,随即前往小P宿舍与其谈心。谈心过程中,小P始终低着头陈述内心感受,不敢眼神交流,说自己和陌生人交流就紧张说不出话来,害怕出丑或被别人嘲笑,于是就开始躲避大家。

二、案例定性分析


  我认真研读心理学相关书籍,逐步与小P深入交流,通过摄入性会谈慢慢寻找其悲观厌世的原因。
  一是家庭因素。小P来自于湘西,土家族,家里总共有4口人,分别是父母亲和哥哥,父母亲均为退休工人,哥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小P的亲生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小P被托付给了他的叔叔,也就是目前的养父母,虽然养父母对小P一直很好,但小P心中那道伤疤却永远也抹不平。
  二学业压力。小P本科就读于湖南某学院英语专业,于年考上厦门某大学管理系,由于属于少数民族骨干培养计划的原因,他曾在北京某大学预科班就读了一年,并于年入学就读研究生。该生表示自己就读预科班时没好好学习,研究生入学后,专业跨度非常大,经常紧张焦虑睡不着。研究生一年级虽然没有挂科,但学习成绩排名倒数第一,得知成绩排名后情绪低落,学习变得更加努力,但也更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了。
  三是个性好强。小P性格内向,自尊心非常要强,曾向班级同学透露当时选择读英语专业的原因:一位高中同学英语比他好,他为了超过他就选了英语专业。大学期间,小P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分手的原因是女方嫌他的家乡太穷,并说了有辱他们家乡的话,这次分手对他的打击特别大,一度想过要出家。
  四是人际交往。小P的人际圈非常狭窄,仅限于班级同学,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偶尔还能参加班级活动,到了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基本上就宅在宿舍不参加集体活动了。研究生二年级开学阶段,该生已经发展到足不出户靠外卖生活了。
  五是既往病史。小P在北京某大学就读预科阶段,被诊断为社交焦虑症,医院治疗了10天,出院后在家里服药半年,症状基本稳定。根据小P的父亲介绍,小P医院医院出院允可。

三、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Albano于年对5位年龄为13~17岁的青少年进行过16次小组干预,80%青少年社交焦虑明显改善,并且父母与青少年都有积极情感增加、人际关系质量提高。张瑾也进行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实验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有效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同时被试在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和焦虑等方面显著改善,改变了消极思维习惯,降低了孤独感。由此可知,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青少年社交焦虑是显著有效的。我征得小P的同意后,寻找了6名和小P关系最好的班级同学,开始了团体治疗过程。

细化前期评估明确治疗目标

1


  在团体治疗小组开始之前,我和6名参与到团体治疗中的同学逐个谈话,告知他们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治疗性团体,大家通过认知重构和团体互动交流的方式去协助小P改变对社交焦虑不合理的认知,并重新建构合理的认知,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社交焦虑的情绪,更好地适应现在环境。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缓解自己在社交过程中的焦虑状态。

实施干预方案评估干预效果


  团体治疗中,我总共设计了6次主题活动,分别为团队建设、感知焦虑、缓解焦虑、纠正不合理认知、习得沟通之道、重塑自我。
  一是团队建设。小P虽然和参加团体治疗的其余6名同学比较熟悉,但依然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本单元活动主要通过“Nicetomeetyou!”和“喂,你到底在叫谁”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帮助7名团体成员破冰,初步建立团体凝聚力,让服务对象小P初步适应团体治疗的形式。主题活动结束后,7名团体成员用手工作画的形式,画一副契约书,约定团体成员定期开展活动,不得中途退出团体活动。
  二是感知焦虑。在第二单元活动中,主要是想让小P切身感受压力的存在,并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用双手悬空压住气球,慢慢使劲往中间压缩,直到气球爆炸为止,团体成员必须闭上眼睛,也不能出声,细心体会那种慢慢蔓延的焦虑感。主题活动之后,引导团体成员相互分享关于焦虑的感受,并相互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三是缓解焦虑。该环节中,引导小P想象自己感到焦虑的场景,和团体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如何应对焦虑情绪,并试着用放松训练法缓解生活中存在的社交焦虑。
  四是纠正不合理认知。通过这个环节,让小P认识到原来对社交焦虑不合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借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依靠“情绪ABC”理论,逐一询问小P对生活事件的认知,鼓励他说出积极向上的事件,重新建构合理的认知,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社交问题。通过积极反思和主动剖析,小P认识到自身很多认知和评价是不合理的,也发现事情确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心情也放松了不少,停留在眉间的阴霾慢慢开始消散。
  五是习得沟通之道。在前期的访谈中得知,小P的人际交往面较窄,与人交流沟通能力较弱。鉴于此,专门设计了“听声音画瓢”主题活动,引导小P反思自己在社会交往中沟通不畅的情境,并尝试着用习得的沟通技巧分析自己应该如何克服这种社交焦虑。
  六是重塑自我。在团体治疗环节的最后,给团体成员每人发一张白纸板,教他们用彩色曲线画出自己的生命历程,生命的高潮往上画,生命的低潮往下画,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小P通过“生命彩虹图”分享了自己从一个湘西农村走向大学的心酸历程,强烈的自尊感来自于自卑感和成功的欲望,当现实和理想有激烈的冲突时,他选择了沉默和回避。他有一个不曾泯灭的梦想,需要一步一步实现。

建立支持系统
  在给小P做团体治疗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如何才能有效维持小P的改变呢?认知行为疗法提倡把服务对象放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关系中,通过调整互动关系改善服务对象的状况。于是,实施者尝试着把小P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支持系统中,针对家庭特殊情况,我常常和其父母沟通,希望他父母能够多打电话关系和支持他的生活和学习。针对小P宅在宿舍不与人交往的状况,一方面尽量鼓励小P
  经过为期3个月的
  鉴于小P预科阶段住院的经历,我定期找他喝咖啡谈心,关心其近阶段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状况。根据定期谈心整理所得的材料,与其父母沟通交流,确保信息畅通。此外,在小P的班级和宿舍分别设立了观察员,定期向学院汇报小P的动态,一旦小P出现情绪不佳状态,我第一时间前往其宿舍与其谈心。

四、经验与启示


  一是以人为本,以优势视角为切入点。作为一名我,应当本着人本主义理念,以优势视角来关爱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改变的,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悦纳和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改变的愿望,促使他们自我改变。
  二是注重互动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只有把给学生的服务策略放在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的互动关系之中,服务策略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当服务策略难以着手时,要选择服务对象最信任的周围他人入手,迂回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拓宽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是注重行动反馈,以认为行为疗法为解决路径。彼得·J·柏林的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借助角色扮演、认知重构、强化、反馈和家庭作业等技巧,在解决学生惊恐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躁狂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中有明显的成效。可采用团体咨询治疗的方式将同质性较强的学生组合起来,一起交流探讨,一起制定治疗目标,一起实现自我改变。

刘群鑫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学生社交

焦虑症中的运用

征稿:高校辅导员在线是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群鑫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学生社交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