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字,阅读时间9分钟、来源:松山湖第二小学
说到博物馆课程,
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文物,
会想到历史,
会想到一些古董……
可是,在东莞松山湖第二小学,
却以生命的呵护为主题,
开设了独具一格的博物馆课程。
蜕变之生,韧——蚕的一生
历时2个月,松湖二小综合科组,
以“珍爱生命—生命价值—生命选择”作为课程脉络,
联合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美术、心理五大学科
共同开启以养蚕为主线的项目式学习课程。
初识阶段,孩子们在科学课上以一粒小小的蚕卵为起点,
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蚕结茧、化茧成蝶、产卵的循环。
亲手制作各个生命阶段的蚕标本,
感受化瞬间为永恒的魅力。
美术课上,创作蚕宝宝创想画和彩塑蚕,
将自己对“蚕宝宝”的感受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
中期阶段,孩子们在科学课上自制缫丝机器学习抽取蚕丝,
并利用丝巾作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课程进入尾声,
老师们带领着孩子感悟蚕一生的意义,
并在心理课上联结自身,
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意义有多种体现形式,
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孵化之生,破——小鸡的诞生
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习和探究生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是了解生命如何延续的重要途经。
学生也知道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
但是并没有把鸡蛋的结构与小鸡的孵化联系起来,
也不知道只有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
学生观察了鸡蛋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之后,
对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此为契机,
学生开始了长达21天的孵化小鸡之旅,
见证从卵到小鸡的过程。
为了守护亲手孕育的小生命,
更多学科参与进项目,
数学:为小鸡测量、设计小鸡别墅;
美术:对小鸡别墅进行美化,制作保护标牌;
工程技术:组建应用机器人喂养小鸡,
给意外死去的小鸡建立坟墓……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学科的界限被打破,
整个课程基于真实问题和需求设计,
融合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
从孵化到设计、制造、美化鸡舍再应用到机器人喂养,
孩子们完成了一段真实的生物研究之旅。
优雅之生,艺——孔雀嘉年华
怀特海说:
教育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小校园里养了一只孔雀,
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亲密的朋友。
孔雀项目式学习是本校原创的PBL课程,
其探究过程包括:
一、激发兴趣;
二、了解与发现“美”;
三、感受与鉴赏“美”;
四、表达与传递“美”。
我们首先确定了“探究人类艺术创造与自然生物之间的联系”的大概念,
在大概念统筹下,我们以“如何打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孔雀嘉年华”为驱动性问题。
在连接“美”的三个进性的步骤中,
孩子们从“孔雀”着手探究,
从科学、绘画、文学、音乐等不同艺术表达,
迁移到不同的动物和不同的植物,
体验大自然给人类艺术创作带来的灵感与启迪。
在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
选择孔雀的不同方面制作PPT,
从孔雀的习性、孔雀开屏、孔雀的羽毛、孔雀的身体结构、孔雀的美等方面进行探究学习;
美术学科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
制作不同的工艺品和装饰品;
语文学科创作漫画文学作品和凤凰神话故事。
学生孔雀羽作品(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项目成果完成后,基于GRASPS原则,
“孔雀嘉年华”策划了孔雀作品售卖活动,
孩子们积极推销自己的课程成果,
为孔雀课程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是人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一系列生命课程,
让孩子们“在生命中”理解生命,
引导学生对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