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记得领取文末福利哦
首先,先看一个全球通用的精神健康问卷的十二项指标??
上面的十二项指标,如果你已经收获了两项,那么你的心理压力已经过重。
如果你已经收获四项以上的症状,那么你已经有,或者正在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大后天,就是国庆长假了。
无论你有几项症状,也不用管自己到底有什么心理问题。
你都有8天时间来抚慰一下内心真实的自己。
旅行是第一选择,看心理医生是第二选择。
也许你可以
去火车站,有哪儿的票就买哪儿。
不需要太远。
去逛博物馆。
去接触自然。
历史和自然,才是人灵*的最后归宿。
与自己相处,与时间相处。
当然,要注意安全!!!
?
以上内容,来源于3年前何异老师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发布的一篇短文,拿来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想跟大家来分享这个话题呢?以及为什么心理压力过大时,旅行是第一选择?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
环境给我们的压力,如何通过换一个环境(旅行)来缓解。
0
逃离城市,逃离格子间
人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空间的,而这种「个人空间」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正在急速地被压缩。
《城市与压力》一书中,作者马兹达·阿德里(德国精神学家)提到一个观点:
在大城市中,无论你是不是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你一定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是来自于杂音和霓虹灯,而正是人本身。
人口密度越高,人的压力就会越大。
历史上也有一个“老鼠乌托邦”的著名实验——
生态学家卡尔洪们将一些老鼠放在.7X.4米的密闭空间里面,给予他们足够的食物,观察它们的生存、繁殖和社会化的情况。
没有天敌,没有寻找食物的困难,理论上老鼠可以一直繁衍壮大。
但实验只持续了天,鼠群快速膨胀,又急速死亡。
老鼠乌托邦实验
研究人员发现,当老鼠的个体空间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减少的时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较弱的雄鼠被排挤到一个区域,它们也失去了活力和求偶的能力;
②部分雌鼠展现出雄性的强攻击性,攻击同类或者自己的后代;
③一些老鼠开始只顾梳理自己的外表,放弃社交、生育等基本行为。
城市就像是密封的房间,人们就像老鼠一样被挤压到喘不了气。
注重效率的工作将所有人“工具化”,每天自动化地上下班,处理同质化严重的工作……
长此以往,不仅仅是身心俱疲,严重的使我们社会功能受损。
很多的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烦躁、幽闭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在城市的患病率就远高于乡村(80.6%vs48.9%)。
除了要远离精神疾病的温床,旅行,还有众多对人格成长的益处。
0
旅行是对人格的补全
演员陈坤是一个虔诚于旅行的人,他在0年发起一个名为“行走的力量”的公益活动,每年召集少量的志愿者,准备大半年的时间,在每年7、8月徒步走西藏、拉萨、喜马拉雅、敦煌、西宁等崎岖山路。
他在03年的旅行中曾说过:“我觉得有时候,在较为不太顺利的困境里会有所收获”。
城市很便利,不过密集的生活让我们少了很多可以清空自己和探索外界的「内在空间」;而旅行,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旅行不止是花钱买风景,更对我们的人格和个人成长有长久的积极影响。
)提升情绪灵活性
在一项针对名美国人的研究中,Crown教授研究了人们旅行的广度(国家地区数量)与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的程度)导致的个体变化。
她发现,无论是广泛还是深度旅行,都能提高个人的情感灵活性(motionalagility)——
遇到内心情绪波动时,不马上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更好地冷静观察、溯源、并尝试掌控情感。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旅行者体验了更多独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刺激,他们需要锻炼如何动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面对这些新的状况。
这种训练,让他们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掌控情绪。
同时,在旅行时人可能会处于不舒服的状态(晕船、不舒服的酒店等),这锻炼了他们对于不舒服状态的容忍度,使他们以后遇到陌生情况时更淡定。
也就是,「扩大了舒适区」。
)提高幸福感
在一线城市里面活着,大家的幸福感来源可能是:房子、车子、票子——都不是容易获得的东西,所以大家也都不容易在日常的奋斗中获得幸福。
但旅行是很有效提高幸福感的方式——
它让你暂时从「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体验和感知自己的存在。
在萨里大学的一项针对英国人幸福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把被试者分为“旅行组”与“非旅行组”,测试他们在旅行准备期间的情绪变化。
结果发现:即使还没有开始去旅行,在等待和计划的过程中,旅行组的被试者在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健康3个维度的满意度比非旅行组的人们更高。
他们也会主观地感知到更少负面的事件和情绪。
在康奈尔大学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员将人们的享受型消费分为两类:
「体验型消费」和「物质型消费」。
通过4个实验,他们发现参加旅行的体验,比购买财产所获得的的幸福感更高、更持久。
而物质型消费产生的幸福感稍纵即逝——人们在等待获得时最兴奋,一旦获得了,幸福感将大幅度降低。
如果我们可能一时买不了房、买不了车,至少可以定期计划去一趟外地旅行。
物质一旦拥有,就会变得理所当然,带来的满足感随着时间减少;
而精神体验,则会永远留存在我们大脑的照相簿里面,在人生中某一个时刻让我们无比怀念。
3)减少压力与病痛
很多人选择在裸辞之后马上跑去旅行,回来之后发现身心舒畅,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焦虑消除了。
这不是主观感受,而是有很多科学支持的。
全球老龄化委员会的一项研究中,旅游对个人最直接的好处是:在旅行归来的-天内,人们的压力水平有显著下降。
这种愉悦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周。
在针对名男性的健康调查中,不休年假的男性,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休年假的人增加30%。
令一项持续0年实验则发现:每6年才休假一次的女性,心脏病发病率则比正常休假的人高8倍。
旅行也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失眠有不错的缓解。
在一项实验中,被试者进行7-天度假,研究人员测试他们度假前后3天的睡眠情况等数据,发现度假后他们的睡眠得到改善,平均增加个小时,反应能力也提高了80%。
4)增进人际关系
如果你正在面临家庭关系的困境,旅行则是一个很好的感情重燃的催化剂。
在一项针对美国有旅行经历的人们中,80%的人在与他们伴侣一起出游时,感受到了更强的情感联系;
其中67%的人认为旅行让他们的更加相爱了。
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项实验中,Aron发现即使是处于长期婚姻的夫妻,当他们一起经历全新的体验和刺激活动时,会有更高的精神唤起状态,以及更高的人际关系满意度。
在旅行的过程中,双方有机会共同体验全新的风景和事件,脱离开每天自动化的生活和责任,让两个更加鲜活的人重新碰撞,重温当初的美好(当然还有大量的X生活)。
而对于有离婚风险的夫妻们,旅行也有益处。
马来西亚*府曾经资助过一次免费的旅游计划,让婚姻有危机的夫妻去往热带海岛进行旅游,伴随在当地与婚姻咨询师的辅导——
所有夫妻都认为这次体验对婚姻有很好的影响,且所有夫妻在之后一段时间都没有选择离婚。
6)重塑人格
旅行的力量的深刻程度,甚至能够拓展一个相对已经稳定的人格。
在一项针对德国学生在大学期间旅居国外的行为与人格改变的调查,找来了57名有在国外长期旅行的学生,和名对照组学生,让他们在旅途前后分别进行“大五人格”测试。
这个实验确认了生活事件对人格的塑造是有影响的:
①无论是海外旅居半年还是一年,学生人格中的外向度、开放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都有所上升,神经质有所下降;②旅居一个学期的学生的责任感比没有旅居经验的学生整体会更高;③这种人格特征的改变,很大程度归功于他们在旅途中构建起来国际友谊支持关系。在外地旅行,我们会被迫与不认识的人进行沟通,融入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是对于我们稳定的生活结构的一种冲突。
同时,与陌生人产生联系,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我们熟悉的环境,大可以与身边的陌生人保持绝对的距离,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渴望与他人交往,能够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感。(详见旧文《社恐》)
03
去感受另外97%的世界与人生
在《圆桌派》节目的“不远万里来中国”一期中,窦文涛说:
北上广的面积只占中国的0.3%,
加上5个最发达的城市,面积也就3%。
对于长期生活在发达城市里的人来说,也就是还有97%的中国我们是未曾探索的。
同样,我们大多数每天都是在过着自动导航式的生活,被工作所工具化的人生。
我们也有97%的人生未曾体验。
如果你的生命空间只有3%,那么工作的烦恼、家庭的命题、财产的压力都变得无比巨大。
但当我们把生命拉宽,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命的时候,说不定问题也就不再那么刺眼了。
我并不想鼓励大家用旅行逃避问题,也不是提倡花大钱无视自己经济现状去旅行,而是想要分享旅行的意义,是实际存在、且对个人有深远长久的影响的。
当我们深陷格子间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并不是无路可退。
正如我一位朋友坚持要每年休年假,风雨不改。
他并不认为休年假就是不热爱工作,相反,他只有充分去外部体验,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下一场工作的挑战。
最后,我想分享一段在行走的力量活动里面,一位参与者的感悟:
“每个人可能都是一个小宇宙,你要改变这个小宇宙那得多困难呀。
你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会感受到,你的宇宙说不定有一天会变化。
但是在变化之前可能你在聚集一些能量,也许这些能量你一辈子用不上,但是有朝一日对个人来说,能量一爆发,说不定就是一条银河。
”END
你的抗压能力处于什么水平?你想知道自己抗抑郁的能力吗???读者专属福利??
??????
免费送你一份测评抑郁抵抗力评估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