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将对自己最要紧的感受,与他人交流。这是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对孤独比较好的解释。
孤独,是难以回避的人生滋味,它不单指孤单的物理状态,更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心理感受。孤独感善于见缝插针,如初到一个新环境,或是在分手、丧亲之后,都可能因为地理上的疏离或情感上的断裂,而带来失落或空虚感。
从事伤痛心理治疗的心理师苏绚慧,试图回应现代人的孤独议题或心理状态。她在新书《疗愈孤独》中提到,个体的孤独感将使人际关系与生理健康都面临危害。研究还发现,孤独感负面影响身心机能,提高死亡率,缩减人的寿命,当然也消磨幸福感。
既然孤独感难以避免,苏绚慧最终的关怀,在于帮助读者搭建内心安稳的情感中心,在必要时——接住自己。
真正的成熟,在于一个人可以承载住自己。特别是一个成人,内在所发生的各种经验和体会,不论是冲击的、挫折的、震撼的,或是愉悦的、兴奋的、自豪的,他能在内在历程中去调节并平衡,达成内在一致及合一,这正是成人无法回避的自身课题。
以下为《疗愈孤独》的部分内容摘要:
对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人生问题,就像是个体心理学创始者阿德勒所说,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对孤独者来说,大部份的困境正在此,缺少弹性改变距离的能力(无法微调),孤独者面对人际关系,可能采取兼具全放和全收的倾向,或是全收(不开放)的做法。
在这种失去弹性,也缺乏微调能力的情况下,孤独者很怕搞砸气氛或是破坏了关系,通常就会采取什么都不说不谈、不表态。藉此让他人无从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或感受,也就不能再继续攻击或是指责他。
孤独者压抑及隐藏自我,压缩自己的存在空间,无非是希望能有安全保护自己的地方。如果环境无法拥有这样的安全空间,孤独者就会在内心为自己强力地保有这一处安全空间。但这样的空间是闭锁的,就像隔离岛一样,拒绝任何人出现。
对他们来说,自我十分脆弱,他们也感觉自己的弱小,难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沉默和顺从,虽然让他们可以维持关系一阵子,但长期的沉默和配合,必然会慢慢遭遇他人的质疑或是漠视,而渐渐开始呈现被他人逼迫表态,或是他人为了了解孤独者的想法或状态,而盛气凌人地对待他们的情形。
这种负面的人际关系经验,往往让孤独者更害怕关系,也更和外界疏离,如此也让身心处于一种紧绷的压力状态下,甚至不断累积社交恐惧感,让自己不间断地感受到痛苦。
负面补偿:酒精、上瘾、暴食,当孤独者认为只能靠自己,但又没有正向情感做为承接自己的根基,且又无法经由向人表达,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