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原唱KO翻唱
初次听到这歌,是在上上周的直播ending环节,我在张韶涵的作品集里金手指随机选出来的。当时选的是她跟唐汉霄在《天赐的声音第2季》里翻唱的版本。
乍听之下,咦,这词这调,还版本不错哟。可听到后面一段标注着“rap”的唱段,被他两人演绎得更接近大白话没有浓烈的说唱感的样子,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原唱的版本莫非也是如此?
就我对魏如萱为数不多的了解,最后那一段所谓的rap是不应该唱成张韶涵那个样子的。一天之后,我挑了个安静的时间听了原版。完整听完原唱之后,我果断删掉了翻唱版本。
天哪!那翻的都是什么玩意?还拿到了《天赐的声音第2季》第一个荣耀金曲?各大媒体通稿对这首歌也都是夸赞不已?
QQ音乐里在张韶涵翻唱版本视频下有这么一段话:
“在Angela极强的声音穿透力下,唐汉霄的歌声与之融合,相互配合,默契无双,在编曲上也极具层次感和力量感!歌声充满空灵感和遥远感,仿佛是从远方传来,令人宁神静听。”
凭心而论,张韶涵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一直在幕后做音乐、近两年总算跑到台前唱歌的年《我型我秀》冠*唐汉霄的声音也是相当可以的,两个人的声音在这首歌里配合得也是蛮好的,而最最好的一点就是把词都唱得很清晰。
可问题是,这是一首讲恐慌症的歌啊!不是你越飙高音就表示越恐慌啊!究竟是我对恐慌症理解有错误,还是捧这个翻唱版本的人将恐慌症这种疾病理解成了其他什么无关痛痒随意一吼就会好的情绪?
如果你真的不幸体验过恐慌症,那么你应该会跟我一样,觉得原唱版本才是更好地呈现出恐慌症应该有的样子。
在度娘词条里,对恐慌症的症状是如此描述的:
请问一下,一个发抖、呼吸困难、胸痛不适的人会能有多少强大的力量去吼出声音?纵然是感到即将发狂、感觉刺痛、害怕失去控制,一般人也做不到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发出清晰嘹亮的完美歌声吧?声音不发抖就很不错了,还想用丹田之气去挑战高音域?真不愧是专业歌手,厉害厉害。
对于普通听歌人来说,想要真正理解一首歌,还是得回归到歌词本身。编曲只是个做好了就能加分的外表,而歌词才是一首歌的精神内涵。
年,魏如萱在发表个人第六张专辑《藏着并不等于遗忘》时,将《恐慌症》作为了专辑的首波主打歌先行放了出来。
当时的通稿对这首歌的介绍是这样的:
“从创作歌手、演员、电台DJ,到现在成为新手妈妈,魏如萱在多重身份的考验下,看似混乱失序的新生活,害怕无法再创作的焦虑,原来更多的恐慌是来自于『爱』。”
“《恐慌症》由深具个人色彩的新锐创作人吕康惟词曲创作,在篇幅不长的简短词句里,充满自溺又尖锐的自我呢喃,加上waa谱写的短诗《晚间爱人》,以独特的念唱方式,勾勒出一个像是层层梦境、充满失序焦虑的空间,让人窒息无法逃脱。”
看看人家通稿的用词,再对比翻唱版本的宣传用语,结合《恐慌症》歌曲本身表达的东西,哪个更合适,真是高下立判。
当然,音乐始终是音乐,还是得靠耳朵聆听,然后再用心决定要不要将它留下来。纯靠耳朵,容易丢失了创作者对这首歌注入的灵*;纯靠心,容易对不起想要欣赏顺耳音乐的耳朵。
而对于有翻唱及原唱版本的歌曲来说,最好的聆听方式就是认真地边看歌词边听,在听完任一版本之后,立马接着听另一个版本。这种不受干扰的听歌方式,会让聆听者比较容易对两个版本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听完后,我发现,翻唱版本高音飙得再漂亮,也不如原唱版本的呢喃自语。后者才是经历过恐慌的人正常的该有的反应。
Part2
恐慌恐慌,在慌什么
“困在重复梦境迷恋百年孤寂
好久不见的你结霜的玫瑰花
怀念我们叹息想象抱在一起
平行的时空里你跟我在对话”
根据街声对魏如萱的采访可看出,歌词中提及的“百年孤寂”是为了致敬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而借用其书名。
《百年孤寂》,即《百年孤独》,这是一本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内容,糅合了现实与虚幻的长篇小说,具有极强烈的魔幻孤独色彩。
将这本书的名字放进歌词中,既贴合了前一句的“重复梦境”,也为整首歌定下了孤独寂寞的基调。
但由我多年独处的经历来看,其实一个人待着并不一定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待着,肉眼可见的一个人,其实可以是心灵感应到的一群人。也就是出现了小时候写作文写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小人”的情况。
平行时空,你跟我在对话。在我听来,是一种自我对话。想象着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来到跟前,跟TA说说话,聊聊天,试图以TA的角度去解读眼前的一切。
“一起游戏一起沉没
一路到底漂着
一声巨响一场荒凉
无解飞行拴着
你灵*我身体这难题
一起呼吸一起自溺
过度焦虑究竟
我在哪里要去哪里
哪都不去好奇
太贪心想放弃来不及”
如果说上一段歌词的最后是我怀疑“你跟我在对话”是种自我对话的话,那么这一段则是肯定了我的这种怀疑。
正常的拥有判断力的人,是不会不加思考便随他人做着任何事情的。一起游戏、一起沉没、一起呼吸、一起自溺,除非对方没有绝对的自我意识,否则是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一起的。合理的可能的解释便是,“一起”,是跟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的“一起”。
你的灵*困在我的身体,到哪都是一起去。又不是魔幻童话故事,可以通过什么魔法将你分离出我身体。
但其实这段歌词最吸引我的一句是“我在哪里/要去哪里/哪都不去”。颇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仿佛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变式。
这也是我几乎每天都在跟自己说的话:“我在广东,要去全国,哪都不去”。近几年越来越放飞自我之后,有个想法在脑海里越来越大声。
如果可以,我想要走遍全国各地,在我感兴趣的城市里都住上一段时间,直至找到一个想安定下来的地方。对实现这一切,我有个大前提,那就是无负担,不穷游。结果每次这么一想之后看了看荷包,最后都是决定,哪都不去。
“唱什么情歌谈什么信仰
多念念不忘都一样
最初的碰撞像好梦一场
睡得越安稳越恐慌”
呵,前三句的自我嘲笑,最后一句的人间真实,这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遣词造句一样。尤其是这最后一句,每听一次都在提醒我“你没有资格可以睡得安稳”。
是的啊,一个一事无成、身无分文、人生失败、不得任何人满意的人是有什么资格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安稳地睡觉?如果有哪天不小心意外地获得了一次质量超好、醒来精神超好的睡眠的话,那只会让内心的恐慌成倍地增加而已。
就好比,一个常年被打压教育的孩子,突然间得到父母的奖赏,他并不会真的觉得高兴,反而会惊慌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以至于让父母如此一反常态。
一直过着特价生活,是不敢奢望自己会有哪一天能过上高奢生活的。纵然有,那也肯定会怀疑是个大陷阱,又或者会觉得这是个一碰就破的美梦泡沫。
“Rap:
冰冻的棉被与黑暗的衣柜
睡眠变成一本
越来越看不懂的字典
大量精致又美丽的生词
兴奋以致于发抖
不寻常的濒临崩溃
掉落的是口水还是眼泪
倾倒在你的脸庞
想偷窃回来的气味
只剩下碎片
天空崩塌枕头歪斜
我并不爱你我的晚间爱人”
歌曲后半段,出现了这首歌里最怪的一段,要说它是说唱吧,它并没有出现像一般说唱词里该有的押韵;可要说它不是说唱吧,它却又以一种有节奏有韵律没有旋律的方式完成了念词。
当初魏如萱在制作这歌的时候,受MCHotDog跟她说的“最近流行模糊饶舌”的启发,将饶舌部分写成了短诗《晚间爱人》。可一贯不擅长饶舌的她,在录音的时候,自己也把这一段唱成了鼠来宝。好在,后期给力,将其制作成了最后听着有节奏感的成品。
声音不够,后期来凑。一个完整的句子经过剪辑再拼凑,就可以呈现出与原因有很大不同的样子。录音的优势就此展现出来。嗯,我唱歌时也爱通过电脑录音,想怎么剪就怎么剪,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是现在的我,懒,直接手机傻瓜式地一遍过就完事儿了。反正好不好听也没几个人听。
说回歌词本身。
考虑到这本身就是魏如萱的随心所写,并没有严格按照说唱该有的押韵去填词,所以这一段所谓的rap就更加不适合用rap的方式去演唱,相反,如果是喃喃自语的话,会更贴合歌词中提到的恐慌症状。
恰好是这一段,成了张韶涵在翻唱时最大的败笔。情绪不对,怎么品都品不出恐慌的滋味。知道什么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强行给他人灌鸡汤的感觉吗?这就是。
从张韶涵的经历来看,她其实也是有过不好时光的体验的,可偏偏她却无法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历去演绎这首歌。再加上弦乐的使用,破坏掉了《恐慌症》原本应该有的黑暗幽闭感。要知道,唯美跟恐慌不沾边的好吗?
不过说到底,主要还是张韶涵自己的歌声不太适合这首歌。她的声线太过悠扬,声音容易往高亢嘹亮走,如此完美的歌声实在是不适合气压很低的《恐慌症》。
废话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魏如萱的原版《恐慌症》的演绎方式才是最贴合这首歌表达想表达的内容。翻版与原版,我必然站的是原版。但是最后还是要特别声明一下,本文对歌不对人,我不行,我不上。谢谢。
码完字,睡觉,晚安。
(本文封面图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