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的Hatch-Waxman法和生物等效性指南,是仿制药注册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它使人们在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有更多的选择。近年来,仿制药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在一些国家,它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了原研药。
仿制药注册申请前必须要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尽管这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有许多患者和医生对仿制药还有担忧。
头对头研究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似乎违背研究道德,那么唯一的来源就是回顾性研究和个案报告。
方法
数据来源: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学术会议,相关书籍等。搜索关键词包括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情感障碍、精神病、抑郁症、焦虑、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涉及药物包括:氨磺必利、氯氮平、左米丙嗪、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氟西汀、氟伏沙明、米安色林、吗氯贝胺、帕罗西汀、舍曲林、噻奈普汀、文拉法辛。
所选研究要符合以下标准:①研究被试为精神障碍患者而不是健康志愿者;②干预药物为上述列表中涉及到的;③研究涉及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比较;④研究终点包括有效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⑤研究设计可以是随机对照,也可以是非随机,以及病例报告。
结果
经过重重筛选,最后完全符合条件的的文献26篇。
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
氯氮平相关研究最多,共有例患者,结果有例患者(15.7%)的临床状况有所恶化。通过精神疾病量表或临床检查,来直接评估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治疗等效性。
Kluzniketal.研究中有45例患者,其中16例病情恶化,主要表现为易怒、失眠、焦虑、阳性症状增加。Stoneretal.的研究中24例患者在换用仿制氯氮平后,只有2例症状恶化。
Patonetal.研究中例患者换用仿制药,结果92例症状改善,19例恶化,其他例未有明显变化。Makelaetal.的开放标签研究中18例患者药物转化后都没有显著变化。
对换药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进行了研究,例患者换药后,他们的住院时间、门诊次数都没有显著变化。Alessi-Severinietal.研究的58例患者中,换药前后所需医生数量、治疗次数或急诊次数也没有显著变化。
奥氮平
Araszkiewiczetal.的研究中包括三组患者:第一组服用原研药,第二组由原研药换为仿制药,第三组一直使用仿制药。在两年的随访研究中,第二组的25例换药病人的药物剂量没有变化,也没有患者要求再换回原研药。这表明,仿制奥氮平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换药前后的复发率没有显著变化,每年的平均复发人数也是相同的。第一组和第三组患者的复发率基本一致(原研奥氮平38%,仿制34%)。每年的复发人数方面,第二组(换药组)更低一些(12%),第一组24%,第三组26%。
Samueletal.的个案报告中,14岁儿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在换药2天后症状恶化,出现亢奋、攻击,失眠等。增加仿制药剂量症状未改善,而重新使用原研药1-2天后,病情缓解。这表明,症状恶化与换药有关。
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换药前后无变化。
利培酮
有两个案例报告描述了利培酮换药的情况。一个是6岁自闭症患者,具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在换药2周后行为恶化,包括多动、易怒,而换药之前6个月病情一直是稳定的。在重新使用原研利培酮后,患者10天内症状显著缓解。
第二份报告为14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换用仿制利培酮后出现了疲劳和镇静的情况,换回原研药后这些副作用消失。
抗抑郁药物氟西汀
一例病例报告中,患者有五年的重度抑郁症,换药16天后症状恶化,随后给予患者每周两次的原研氟西汀,在2周内抑郁症状缓解。
另外一项研究中,患者具有复发性抑郁症,服用原研氟西汀2年,在换药几个月后出现自杀意念。换回原研药4周后缓解。
西酞普兰
分析了例患者(强迫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惧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换药后有20例(12%)症状恶化,这20例中有10人是合并用药。
米氮平
只有一例报告描述了米氮平换药的情况,患者有重度抑郁症和强迫症,同时接受安非他酮、丙米嗪和安定治疗,在换药几周后出现抑郁症状恶化和自杀意念。
文拉法辛
一例报告显示,患者从原研文拉法辛换为仿制药3个月后,出现症状恶化和自杀念头,在换回原研药后临床症状改善。
讨论
尽管许多个案报告都描述了换药后症状的变化,但从精神疾病大规模的日常管理来说,这些变化都是非常微小的。但是,这些微小变化的原因仍不明确,它提示我们在换药后前几周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
药物治疗可能会改变受体的敏感性和数量。换药后临床症状恶化可能是因为体内血药浓度下降,进而导致了戒断症状的出现。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的停药综合征可以产生精神病性症状,这常常被误认为是疾病复发。药物引起的这个效应被称为“敏感性精神病”,它一般发生在减药或停药6周内。它与疾病复发的区别在于,它在增加剂量或者调整用药后很快改善。
本研究的另一个贡献在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这主要取决于p-糖蛋白,一种血脑屏障的控制剂。p-糖蛋白的基因编码具有多态性,可导致抗精神病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个体差异。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治疗是否会引起p-糖蛋白功能变化或者影响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这个问题或许也能解释原研药和仿制药换药治疗效应。
非药物或药理学因素也对换药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物剂型的任何变化,如大小、形状、颜色,这些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影响。它可能会引起反安慰剂效应,从而导致仿制药疗效下降,临床症状恶化。Caietal.描述了一个案例,患者由于不愿意使用仿制文拉法辛而出现临床疗效降低。
给患者解释换药的原因,让他对具有同样活性成分的仿制药放心,可能是仿制药治疗成功的关键。
文献索引GrzegorzCessak,etal.Therapeuticequivalenceofantipsychoticsandantidepressants–Asystematicreview.PharmacologicalReports68()–.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索取请联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