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
阅读时间3分钟
最近,有位女演员登上了热搜,只因她一个月狂瘦了25斤。
不过,她分享的所谓“减肥秘籍”竟然是——连续十二天只喝水。
且不说这种方式会有损健康,光是她所传递出来的“身材焦虑”,就很可能误导很多人。
因此,有不少网友对她的做法进行了抨击。
要知道,因为“身材焦虑”的蔓延,连小学生都开始减肥。
而备受推崇的节食,效果看似立竿见影,却会导致一种心理障碍——厌食症。
社长接下来要介绍的这本《重口味心理学》中,就包括这种心理障碍。
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你知道死亡率最高的心理疾病是什么吗?
答案很意外,不是抑郁症,而是开篇提到的“进食障碍”。
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神经性厌食症”,看似毫不起眼,却是真正的“杀手之王”。
患上厌食症的人,可不是吃饭没胃口那么简单。
17岁的女生菲菲,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身高cm,体重48kg。在外人看来,这已经算很瘦了,但她自己却觉得:为了跳舞好看,必须再瘦一点儿。
于是,菲菲开始节食减肥。
从不吃肉,到不吃主食,再到只喝水,外加频繁地催吐,菲菲的体重开始大幅度下降。
当她的体重由48kg变为34kg之后,身体终于亮起红灯:进食后腹胀,恶心厌食,月经停止,毛发脱落,情感抑郁,多次出现轻生念头……
尽管如此,菲菲还在坚持:我不能吃,我不能再胖了。
好在家医院,否则她真就被活活饿死了。
厌食症有两种,一种叫“限制型”,即限制卡路里的摄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节食;另一种则叫“暴食—清除型”,吃完便吐。
像菲菲一样,厌食症患者永远不会对自己的体重满意,他们恨不得每一天都在变轻,直到“身体消失”。
导致这种心理障碍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成长环境和社会。
“A4腰”、“女团腿”、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好女不过百”……这些社会上风靡的流行词,让很多人以为只有瘦才美。
于是,瘦的人不敢吃不敢喝,胖的人为减肥不惜一切代价。可见,来自社会的“偏见”,很可能致病,也可能致死。
治疗这种心理障碍,需要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让他们明白:你需要保持的是一个健康范围内的体重,不是过高,也不是过低。
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拒绝跟风,不因别人的审美迷失自我,一个健康、自在、有活力的躯体才是最美的。
害羞的膀胱
除了厌食症,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那就是——社交恐惧症。
如今的互联网社会,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正常生活。
“宅”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很多人开始以“社恐”自居。
有些人不敢在餐厅里点菜,有的男人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旁边没人时才尿得出来;网上冲浪时,人人都是“老司机”,可一到他人面前,就只会用脚趾扣地……
因此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感觉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自己,他们时刻在担心自己的表现,心里会不停地瞎琢磨:
“我这样说对吗?他们会不会笑我?”
很多人觉得,“社恐”说白了就是胆小,只要硬逼着他们去做,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怕了。
其实不然,所有类型的恐惧症都有一个大杀器——惊恐发作。
一次真正的惊恐发作,人的焦虑水平会达到峰值,甚至会呼吸困难和眩晕,有濒死感,像要发疯一样。
像在影视剧中,动不动就剖腹自尽的日本人,就是典型的“社恐”。
在日本文化中,“不麻烦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焦虑不是因为自己难堪,而是因为冒犯了别人,从而感到不安。
为什么日本人在战败后,宁愿自杀也不苟活,他们心里想的可能是:战败了,对不起大家,给各位添堵了,太难为情了,我死去了。
所以,当你对“社恐”患者说:“如果硬要逼着你去做,会怎样?”
他们会说:“直接给我来一刀吧,求求了。”
因此治疗社交恐惧症,需要逐级暴露,系统脱敏。也就是从轻到重,逐渐帮助患者克服恐惧。
比如先尝试和一个陌生人交流,再和一群人交流,最后去商场门口拿着喇叭吆喝……
总之,当患者重复暴露在恐怖的刺激中,又没什么事发生时,他们便会慢慢看轻恐惧本身,觉得一切不过是庸人自扰。
无处不在的恐惧
如果说社交恐惧症是“对人过敏”,那么接下来的这个案例,则体现了另一种恐惧:
王大娘是位身体健康,行动自如的老人,但她却连续20年没出过家门,平时吃的用的都靠女儿来送。
不仅如此,她15年没有自己开过门,10年没到过厨房和阳台,活动范围仅限卧室和客厅的一小部分。
王大娘的女儿请来心理医生,经诊断,大娘患上了广场恐惧症。
就像网剧《摩天大楼》里的女作家,双脚只要踏出门外,就会惊恐发作。
王大娘也一样,只要她走出家门,就会心跳加速,喘不上气来,全身像被针扎一样刺痛。
和“社恐”不同,广场恐惧症患者不仅害怕公共场合,一个人待在空旷的地方也不行。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种恐惧症,书里还提到很多稀奇古怪的恐惧症,比如:
穿行恐惧(不敢过马路)、灰尘恐惧(害怕灰尘)、无限恐惧(害怕大的东西)、男性恐惧(恐男症)……
恐惧没有来由,爱好也一样。
或许你听说过“恋物癖”,但你难以想象,世界上有多少奇葩的恋物情结:
有人喜欢发霉的东西,他们会把面包裹起来等它发霉,看着长毛的食物,获得快感;
有人看到被人吃剩下的食物,就会忍不住拿过来吃两口,获得内心的满足。
当然,还有更重口的,怕你现在正在吃饭,社长就不说了,等你自己去看。
日常行为中的奇葩怪癖
一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觉得既神秘又枯燥。
但看了上述案例你就会发现,心理学虽然复杂,却也和我们息息相关。
《重口味心理学》的作者姚尧,是一位应用心理学硕士,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年,她在天涯社区接连发表两个帖子:《图文解析重口味的一千种死法》、《八一八那些离你或近或远的重重重口味心理学》。
看到网友们对此很感兴趣,她就把帖子内容进行整理,出版了《重口味心理学》一书。
在这本书中,她用幽默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真实故事,科普各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并对它们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有的人看完书豁然开朗,理解了身边有心理障碍的人;有的人看完后长舒口气,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会这样”。
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难以启齿的执念和怪癖,甚至是天马行空的梦,都能在心理学上获得合理的解释,瞬间变得情有可原。
在这个空前高压的社会中,了解一定的心理学常识,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偏见,变得更加包容。
因为,如今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儿心理上的小问题了。
我先溜了......
-留言抽奖-有哪些困扰过你的心理障碍吗?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明天12:30前,留言区点赞最多的网友赠送KindleUnlimited月会员激活码一个*次日杂志留言区公布开奖信息—THEEND—回复,领取全部资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