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周的东京奥运会就要完满落下帷幕。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突然离开紧张又激动的沉浸式比赛氛围,有点不舍和不习惯。
刚好最近看了BBC最新出的一部自然纪录片,若说动物间也有奥运会的话,其竞技程度恐怕不亚于我们人类。
在热带雨林里,你可以看到从12米高的树上纵身一跃的长鼻猴;在沙漠上,你可以感受到狮子与羚羊角逐时剑拔弩张的气氛......无论雄雌、老幼,每种动物都使尽浑身解数,在求生路上各显神通。
老话说小时候看老,这就说明孩子在小时候的很多方面都会与长大之后息息相关。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之后就能够避免很多的小麻烦。那么什么样的习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呢?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可以先从小事开始做起,比如自己的袜子自己穿等。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遇到事情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让孩子从小就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养成阅读的习惯
孩子12岁之前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几年没有什么能比大量阅读来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更重要的。只有在这个阶段见多识广,孩子今后的成绩上升才会潜力无穷。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说自己家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看书,其实那是因为他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爸爸妈妈可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爱读书的好榜样。
3、学会选择,懂得取舍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同时拥有很多东西,所以就要面对一次次的取舍,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也是培养他的思考习惯。这将对孩子以后人生中选择的时候回能够有自己明确目标,越早有自己目标的人,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4、学会倾听,乐于助人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聪明的爸爸妈妈要记得耐心的听孩子说话,倾听孩子说话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家长倾听了孩子的意见,也要告诉孩子耐心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会懂得帮助别人,这样的孩子是谁都会喜欢的。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拥有超高的人气,也会拥有更多的人脉。
如果你家的孩子还没有养成上面这些好习惯,那么不如从现在开始就“逼着”孩子来养成这些好习惯吧!一旦孩子拥有这些习惯就能受益终生,将来想不优秀都是困难的,因为优秀本身就是一种很好
大人和孩子说话时,孩子及时回应大人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礼节,而孩子不搭理他人就会显得不懂礼貌。而孩子不回答他人问题的原因除了不礼貌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自身比较沉默。
1、不同的情况
孩子不回答他人问的问题,或者不在路上以及公共场所跟他们交谈,可能仅仅是遵守学校的安全指令,如果照这样看来的话,孩子不跟自己不认识的人交谈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爸爸妈妈有时候可能都不知道学校老师的指令,所以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下交流,问问孩子是不是学校里面展开了安全研讨会。
反驳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说法有时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孩子现在年纪还小,可能不能把情况解释清楚。明确指导方针,家长与老师和学校领导要保持一致,防止孩子出现困惑。
2、影响
当孩子不回答别人或拒绝说话时,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一些成年人看到这种场景可能会觉得孩子不懂礼貌,其他孩子则认为这个小孩势利,开始挑错并欺负他。
孩子拒绝跟他人进行沟通所产生的负面反应可能会让情况更糟,评判孩子的人越多,就越有可能疏远他,或者告诉别人避免跟这个孩子接触,进一步孤立一个已经在犹豫了的演说家。
3、条件
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回答别人。有一些孩子内向,跟别人交流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有的孩子可能生活中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讲;还有些孩子在跟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
性格内向的孩子不能够说他是粗鲁,因为他根本无法做出反应,内向到一定的地步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指出,社交恐惧症会造成患者极度恐惧任何社交互动。天生害羞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后可能也会发展为社会恐惧症,有时候可能就仅仅是因为在家被严厉的批评,或是因为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
4、解决方案
找出孩子不喜欢和他人说话的原因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跟孩子安安静静的谈论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
你可以在安静的时候问问孩子“你和小伙伴进行谈话的时候感觉舒服吗”,而不要问“当人们问你问题时你为什么不回答”,如果用后者来问孩子的话,可能孩子会感觉到有些不舒服,一些简单的话语鼓励和逐步接触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可以帮助孩子跨出敢于交流的第一步。
爸爸妈妈的呵护也能够让孩子培养自信,如果爸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是孩子一直没有改善的话,可以尝试下预约家庭医生或者寻找推荐的行为治疗师或精神健康专家。
宝宝喜欢打人,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实施暴力或者进行攻击,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宝宝打人的原因。只有发现原因,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宝宝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看为什么宝宝喜欢“打人”?
1、空间感和身体控制能力差的宝宝
1岁以内的宝宝会特别喜欢拍人、扑人甚至咬人,但这些都不是故意的。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在发育,他们是在用“打人”的方式来探索世界。而且很多情况下,大多数宝宝第一次学会“打人”的时候,家长也是乐呵呵的,这就会让宝宝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儿,所以会用这方式和家人互动。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打人”并不是真的攻击方式,当宝宝“打人”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要用乐呵呵的表情鼓励宝宝,而应该换一种方式告诉宝宝,尽早教会宝宝用其他简单的方式来代替“打人”。
2、宝宝表达情绪的方式
1岁以上的宝宝有时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个时候宝宝的语言能力尚未成熟,还没有学会更文明的沟通方式。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更耐心的表达自己,谁让“打人”比“说话”更容易学习呢。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应该教宝宝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生气的时候跺脚、喊出来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打人。
3、宝宝社交行为的不当表达
2岁以上的宝宝已经会开始独立社交,但是并没有掌握社交的规则,有的时候会用“打人”来表达喜欢谁,或者是争抢玩具。
在面对宝宝社交“打人”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更重视,要尽早教给宝宝正确的社交规则,引导宝宝正确的解决矛盾,让宝宝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更多的时候宝宝“打人”是他在探索世界的过程,对于某些问题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只要找到方法,宝宝就不会在举拳头了。这样也就要求爸爸妈妈分出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和陪伴宝宝,让宝宝从爱中学会正确的表达和社交。
作业总是忘记做,上课前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小孩子总是忘性大,经常丢三落四。
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到了6、7岁时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就算你一直叮嘱孩子也没有什么用。心理学家解释说,孩子在6、7岁的时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