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当代教育家》年05
文章编辑:瑟瑟
图片来源:Unsplash、《当代教育家》年05期
年7月,踏出大学校门的朱月没想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将会一做六年,从助教到现在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现在的我,在灯下一页页翻着旧照片时,‘回忆使一麻袋土豆变成了星星。’”朱月说。
这位语文老师“非主流”“我觉得自己是个‘非主流’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总喜欢选择一些‘非一般’的道路。”这是朱月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曾经在一次全课程教研会议上,来自全国的全课程老师齐聚一堂,分组完成一个任务——把一个单元内,四篇看似无关的文章串联起来,设计一个全课程主题教学。
“那是一个关于旅行的单元,旅行,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穿越。而我平时又喜欢在闲暇时玩些MMO游戏(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所以我就想在教学设计里营造‘游戏体验’。”
在那次的教学设计中,朱月让学生成为“游戏玩家”,从一篇文章“穿越”到另一篇文章。
每篇文章是一个“空间”,每个“空间”设置“加油站”,学生需要学会生字词才能“加油”;她还设计了“经验值系统”,为学生设置了大量的正反馈。比如“熟读课文”挑战,读1遍1点“经验值”,3遍就能有6点“经验值”。于是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刷”了一遍又一遍。与此同时,朱月还把一些需要小组合作的任务设计成“副本”,需要孩子们合作“通关”,也提供更高的奖励。
同时,她还设置了青铜、白银、*金等段位,谁的经验更高,“段位”也就越高。
学习就像通关打怪的游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可谓不大胆。老师们在表示欣赏的同时,也不禁提出疑问:这样的设计是否会让孩子分不清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游戏?朱月回答:“我觉得全课程就是要打破‘学’与‘玩’的边界。”
经过教研会细化,朱月将这个设计搬到了课堂,真正去面对学生。一时间,朱月设计的“通关”游戏风靡一时,孩子们拿着朱月设计的游戏学习单,依循剧情的推进,沉浸其中。
在那期课程的最终颁奖礼上,不同排位的“玩家”分别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青铜、*金、王者等徽章。老师还准备了奖品,级别越高,奖品越多。后来有家长说,孩子把奖品袋子和徽章全部“装裱”挂到墙上,天天都得回味一番。朱月是跟着全课程一起成长的老师,也是赫德学校少有的经历了从一到五年级的老师,如今她还参与全课程读本的编写。
回顾朱月和她团队的老师们一起主导的全课程主题,其实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与众不同。
在“流浪地球”主题课程中,孩子们合写科幻小说,并把当时大火的
《流浪地球》搬上期末剧舞台,让大家彻底过了一把科幻戏剧瘾;在“梁祝”音乐主题课程中,她邀请了资深越剧艺术家进校,带孩子们欣赏弦乐《梁祝》,学唱《梁祝》越剧,自制场景道具讲述《梁祝》故事,期待着将梁祝文化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在“桃花记”主题课程中,孩子们印刷桃花T恤,应时节而动,于微雨季共赏桃花,制作桃花酥,举办桃花市集,体验桃花主题快闪……
可以说,在赫德六年,朱月和全课程已经融为了一体。
上课有“私心”朱月曾在班里做过一个小主题,叫“纸上风景如画”,在课程即将完结的时候,她送给孩子们一首歌作为小小的结题。那是一首偏古风的流行歌曲,四年级的孩子们非常喜欢,歌词和旋律都很美,她把这首歌做成了一张学习单。
“这是孩子们喜欢的内容,也是我的一点点‘私心’。”朱月狡黠地笑着,“我从小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爱古典文学,所以我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元素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在进行“桃花记”主题的时候,朱月根据课程大纲,将自己非常喜爱的陶渊明和唐伯虎两位大家带入了课堂,让孩子们从《桃花庵歌》里感悟唐寅的一生,从《桃花源记》中体验田园生活的意境。而且她还跟外教们合作,将英文版的《桃花源记》融入这次的主题课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中英双语各自的奥妙。
把自己喜爱的古典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朱月自嘲这是“夹带私货”,她说每当这种时刻,自己在教学时就会有一种“悄悄的幸福感”。
有其师必有其徒。朱月带这个班从一年级走到五年级,五年来的文化滋养,让班里的孩子,整个年级的孩子,甚至是整个小学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感悟。
如今,整个赫德小学部,从学前班开始,老师们就已经有意识地根据四季变化、传统节日等线索,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古诗词的基础教学和诵读。
朱月说:“赫德的孩子因为平时的阅读量大,识字基础好,基本上在二年级就能接触小古文了。到四五年级,部编教材里的古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胃口”。因此我们专门编撰了一本《古韵悠悠——浅唱低吟小古文》,作为课本之外的拓展。在每周一节的小古文课上,老师们会跟孩子一起,对每一篇小古文进行精读、赏析。”
每次踏入温暖的教室时,任何犹疑都会烟消云散。有时,他们也会惹你生气,或许是不好好学习,或许是不遵守指令,或许是突发奇想的恶作剧……但是孩子们如此可爱、透明,只要你用心爱他们,他们便会给予你最纯粹的爱以回馈。
年,在“全国第六届小古文读写大赛”上,赫德小学部四年级的学生一举拿下三个特等奖,数个一等奖!
曾经带着“私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那个年轻老师,如今却将这份“私心”变成了她自己,乃至整个小学部的“名片”。
朱月一直坚信:学习古诗词、小古文,学习的不单单是诗词本身,更是五千年灿烂文明赋予中国人的独特精气神。有一天当孩子们走出国门,他们会清晰且自信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但闻行者如歌初入赫德,朱月在这所刚成立的学校做助教,每当别人问起这位浙大毕业的高材生在哪里高就时,她只能含糊地回答:“在一所双语学校里。”因为“赫德”这个名字,很少有人听过。
朱月的家离学校很远,加之当时的海曙校区附近停车也非常不便,所以每天早上她都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来上班。六点半的冬日清晨,天黑得似乎没有要醒来的迹象,等车的时刻凉风拼命地往围巾灌……寒冷让人愈发清醒,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在赫德当老师这个选择,真的对吗?”
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用一辈子来求证,但是朱月说她是幸运的,因为那些曾在寒风中扑面而来的自我质疑,现在早已有了答案。
她曾写道:每次踏入温暖的教室时,任何犹疑都会烟消云散。有时,他们也会惹你生气,或许是不好好学习,或许是不遵守指令,或许是突发奇想的恶作剧……但是孩子们如此可爱、透明,只要你用心爱他们,他们便会给予你最纯粹的爱以回馈。作为老师,那份有教无类的使命感,总让人顿感肩上所承大爱和大任,然后当仁不让,然后义无反顾!
在赫德六年,朱月与全课程相逢,与一班可爱的孩子们相逢,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们相逢。她既是老师,引领着孩子们前行;又不像老师,因为她总是和孩子们彼此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身份的转换,让她体验到教育居然可以如此生动,而自己竟可以如此幸运。
“所谓逢者,遇也;更者,改也;幸者,吉而免凶也。我在赫德当老师,有逢,有更,有幸,不觉流年似水,但闻行者如歌。”朱月如是道。
本文作者: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邬绿波
▼“走进全课程”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