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招募看完想见你,我开了一家自我
TUhjnbcbe - 2022/5/21 15:52:00
近期循环的歌单是:如果你对这些歌名熟悉,大概知道我打算说什么。一部开播时没有多大宣传的台剧,却拿到了近28W人9.2的高评分。这些天无法出门的日子里,大概最大的收获,就是认真无间断地看完了这部剧。毕竟现在,要心平气和不求快地全情投入看部剧,好像越来越难。而只有慢下来的时间里,才能逐渐听清,喧闹背后的,自己最想说的话。1谁是谁期望中的样子记忆中对于台剧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时代:夏天、初恋、操场、逃课……好几年没看,现在的台剧已经在追寻从更高的维度和视角讨论问题。而「想见你」这部剧,除了被大家热烈讨论的“爱情”、“悬疑”、“穿越”这些元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自我认同读起来你可能觉得不够口语化,有点文绉绉,毕竟这四个字似乎很少在我们的学校课本里出现,但现在经历得多了却深有感受,这四个字其实伴随了我们的一生。从我们开始懂得“我”,开始察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之后,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心里想的每一件事,爱的每一个人,交的每一个朋友,最终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围绕着它。「想见你」剧中,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是性格活泼,敢说敢做,不在意别人眼光,深受身边人喜欢的*雨萱。一个是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害怕与人接触,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陈韵如。当然剧里拥有“光环”的主角是*雨萱,惹人喜爱的性格,拥有知心好友与男主无条件的爱。而陈韵如就好像是一个没有实体的影子一样,不会被人记起,路人甲的存在,走路低头,永远戴着耳机,不与他人靠近。身边的人都不喜欢她,家人也很难对她产生理解,甚至连她自己也很讨厌自己。好似一个负能量的存在。外人肉眼可见的是她的自闭,自卑,忍气吞声,小心翼翼。而看不见的,是她与自己相处时,写满整个日记本的思愁,怀疑,自我否定。当*雨萱因为“穿越”和她“相识”,当她以为可以通过模仿*雨萱的性格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时,最终被一直喜欢的男生对她说那一刻,她崩溃了。后来她选择了自杀。当主角团开解她再努力一点,人生并没有她所想象的那般糟糕时,她死前一番告白刷爆了弹幕:这是全剧让我最深刻的台词没有之一。不是因为觉得这个人物可怜,值得同情。是因为,这些心境,那些一个人独自时的画面,历历在目,不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么?是因为,我也曾希望自己是“*雨萱”,但底色却是“陈韵如”;是因为,哪怕我们再怎么“刻意学习或者模仿”理想中的对象,我们灵*中的一部分会一直是最开始的自己。“改变自己”说起来充满正能量,但如果不是基于理解自己而带来的改变,而是“假装”与“模仿”,并不能就真的成功变身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当不接受自己,否定自己,迷失自己,不认可自己,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或者都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们该怎么看未来?那个旁人常用来宽慰人的“你要向前看”有时真的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它没用的地方不是当事人不知道“前路”在哪儿,是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这就是“自我认同”的范畴。“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自我的同一性”。这是一个用专业术语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自我认同包括{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两个部分。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建立自信,接纳外界,理性看待他人眼中的自己,到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事情与意义。「想见你」中,除了陈韵如外,还有其他因为自己的“不一样”,产生自我认同问题的人:因为左耳听力障碍,遭受异样眼光,只有李子维愿意第一个跟他交朋友的莫俊杰;因为喜欢同性,被人唾骂被喜欢的人看做怪物最后跳海在大陆版连拥有自己故事都被删减的本体王诠胜;不认识自己不认可自己不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不知道如何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都因为自己的不一样而怀疑或者曾经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好,找不到安身之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我还记得去年看到的一个“暨大女学生留下充满负能量的文字后自杀”的新闻,类似这样的新闻去年上热搜的就好几起,可见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是编剧杜撰的情节而已,更不只是青少年会存在自我认同的问题。相反,其实大部分成年人也有这样的困扰:“好像不够合群,在同事之中显得格格不入”“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希望能获得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自觉地想满足别人的要求,很难拒绝,总是牺牲自我本身的意愿”“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差入太大,总希望展现最好的一面但往往被看到的是不满意的那一面”这些,指向了一个问题:内在的自我认同度不高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去考虑“我是谁”,“我与外界的关系”,“我的自信自尊与自卑”,“我对自己的认可”这些问题的时候,自我认同带来的问题会在成年人不容易生活中的每一面出现:职场、家庭、亲密关系、友谊,与自己。2曾经的自闭患者我一直有种感受,好像相比真实的大学而言,进入社会后的一个个小世界:职场、独居生活、人际交往、爱,这些反而更像一所综合性大学,不同的“世界”就像不同专业领域的学院,我们通过在这些不同的学院里踩不同的坑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最终这些都在帮助我们,不断认识自己,找到出路。这些东西是在学校里很难学习到的。我还记得,读书时候的自己,其实跟陈韵如非常相像:“内向,喜欢戴耳机听歌,可以一整天不说话就埋头看书”“人很闷,只跟二三个人做朋友,喜欢写日记”“与生人讲话会紧张,内心有座巨大的城堡,只想活在城堡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初中的时候喜欢去书店看书,那时还没有电子书这种东西,手机也没有人手普及。我专门喜欢找最偏僻的地方一个人呆着,不喜欢有陌生人在旁边。但书店总会有人走来走去,或者走到自己附近挑选购买。每当身边经过一个人,或者眼睛余光感受到有人影朝自己走来时,就会觉得紧张与害怕,好像这些人都会来找我问问题,所以我就会偷瞄每一个人,确保他们走开,没有看到自己后再低头看书。后来这一幕被前来找我的妈妈看到。她跟我说,“为什么别人都是在看书,而你却是不断在看别人,一副害怕又小心翼翼的样子”。那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好像有一点社交恐惧症,只要跟人接触就会不舒服。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进入了大学,虽然不再有以前那么沉闷,但与人接触时还是会害怕,不过好像经过努力也有变好一点点,有时也能发出狂妄地笑声与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但少年时特有的怪癖与自卑作祟,并没有就此消失,时不时地还是会发作一次。当然这是后来进入职场才意识到的。那时在一家非常出名的外企工作,公司名气很大,周围同事的学历也都很厉害,几乎都比我好,同事间交流都是流利的英文。从入职那天感受到这些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是个菜鸡,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我就收起了好不容易在过去积攒的全部自信,一瞬间回到了初中那时的自己:自卑,社交恐惧,害怕公众表现,以至于在后来的工作中,因为心态上的过分卑微,所以基本上都是低头做事,觉得自己能像个乖学生一样好好完成功课就行,有砖就搬,不要多言。就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多。还记得当时公司里很流行“午饭文化”,很多人都会在中午约不同的人吃饭,以构建私交、联络感情,以便自身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我特别不喜欢也非常做不来,觉得这会非常别扭。于是常常就一个人吃饭,吃完饭后猫进在办公室的小仓库里,用培训海报当床垫,抱枕当枕头,调好闹钟午睡,醒后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就是如此自闭。当你以为自己变得开朗,像个正常人一样的时候,突然哪天又变回原始的自己,而那个感觉,你最熟悉。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感觉。而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缺乏积极思考,只会闷头干活;心态自卑,完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与价值,所以在同事和领导的眼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螺丝钉,并且是最不起眼的一颗。当然可以想象,这样长时间看不到希望的工作与没有任何成就感的状态,换来的一定是情绪上的大爆发。在一次工作项目中,自己直接情绪暴走。而也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我开始深刻反思自己身上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自我认同。后来,机缘巧合下,我接触了MBTI,开始学习性格,人格工具,开始真正去碰触与理解真实的自己。在学习下我认识到了不同性格的特点,也由此了解到了自己真实的性格,很多问题逐渐有了答案:为什么自己会害怕与人接触,为什么那么容易自卑,自己能有哪些优势与价值,该如何体现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我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不再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把自己的行为看做是怪咖,开始学习如何与自己共处而非压抑,并且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后来终于在这家外企的第三年,一切都迎来了好的变化:工作能力的提升、自我优势与价值的发挥、他人频繁的好评与反馈,也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逆袭故事与现在的不断开挂:3倍薪酬跳槽、专业品牌积累、产后即成功进入互联网大厂、转型互联网不到一年晋升加薪……这是一场我与自己的自我认同探索,从自我认知到自我实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以为什么我会对“陈韵如”这么有感触了。因为我相信陈韵如值得更好的故事。而能实现这场蜕变的重要转换剂,就是自我认同。你可以把“自我认同”想象成为内心中的一个“球体”,球体里面装满了你对自己的认知,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力超棒的、亲和易相处的、善良有同理心的人。自我认同度比较低的人,内心这个“球体”就像一个皮球,别人的一句负面评价或者自己的一次挫折经历,像是一根针一样,轻松能捅破内心的那个皮球。内心“泄气”之后,整个人就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中,然后在行为上讨好外界或者自暴自弃,用偏好的方式给自己内心的“皮球”充气,让自己获得能量。3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发展因为工作关系,自己参与过两届全球性的校园人才招聘项目。当时这个项目招聘的需求是寻找高潜力的年轻人,以培养他们在3年内成为能够带领团队的职业经理人。我到现在还记得面试竞争非常激烈,应聘者跟计划招聘人数几乎达到了10:1这样的情况。这么多个性迥异、经历不同、特长与优势不同的候选人,应该以怎样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面试与能力评估?如果这时你能想到冰山模型,那么很好,你已经掌握了解如何以一个比较科学的方式去看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可以分成1)知识技能2)能力3)性格、动机、价值观这3个层面来看待。而冰山最底层,往往是更能影响我们上限发挥的。那问题来了,底层能力那么多,像是思维、解决问题、洞察力、心智模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那我们需要所有能力都看吗?显然不可能。除了根据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岗位职能需求筛选出适配的能力项之外,有一项能力,平时很少被人注意,但在职场的道路上走得越高越远的人,往往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招募看完想见你,我开了一家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