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一起聚一聚?
不去,我社恐
周末了,参加party不?
不去,我社恐
领导说一定要去团建!
不,不去,我社恐
……
无论你说啥,我就是不想去
因为我是“社恐患者”
社恐
全称为社交恐惧症
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口中的时髦词
很多明星在综艺节目中
都自曝“社恐”
在这个“人均社恐”的时代
这也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病”
只要我不想
万物皆可“社恐”
不过
你真的了解社恐吗?
社恐可以治疗吗?
扭头就走,斜眼看人?
你可能误会TA了
“你好。”20岁的妙妙(化名)走在校园里,遇到了隔壁班的一位同学,笑着和她打招呼、挥挥手。这看过去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在几个月前,对妙妙来说根本无法做到。
三个月多前的一天,妙妙来到浙江大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吐露了困扰她多年的“心结”:已经在杭州某大学读大二的她,这几年几乎没办法在公共场合和他人相处。
在路上遇到同学,她很想打招呼,但是无法控制地扭头就走;要参加公共活动时,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躲开,实在逃不开的,就算到了现场,她也浑身不适,待不了几分钟就“逃跑”;和同学交流时,从来不正眼看别人,都是“斜着眼”望向远方……“很多同学觉得我高傲、不尊重人,自以为是,但其实我很想跟他们做朋友,但我无法控制我自己。”妙妙痛苦极了。
结合妙妙的病症,胡健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对她进行一系列测评评估后,发现她不仅已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而且伴有中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对于社交恐惧症,并没有一套量表可以测评,而要综合多种相关量表,比如情绪、人格特征等,综合判断,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精神方面的问题,如情感障碍、其他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如酒精依赖)等。”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焦虑障碍分为很多种,比如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幽闭场所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特定场所恐惧症、特定物品恐惧症等,前阵子网络热搜的明星*“恐鸡”,就属于特定物品恐惧症,另外如我们常说的“恐高”“密集恐惧症”等,也都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
胡健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说,焦虑障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会产生极大的焦虑、恐惧情绪,也有些同时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尽管他们明知这种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我们司空见惯的社交场合,对他们来说都是痛苦。“他们并不是不愿意社交,而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眼光,这造成他们在社交场合、人多的场所或者与人打交道时,会出现过度的担心和恐惧,极度害怕出丑、尴尬。为了减轻这些焦虑、恐惧的情绪,患者就会主动回避这些场所,如果迫于工作等需求无法回避,他们就会陷入恐惧、焦虑的情绪中,无法排解,甚至可能继发抑郁症状,导致他们在社交、上学、工作上都存在明显困难。”
所以他们会出现看到人扭头就走、不敢正眼看人、或者与人交流时眼睛盯着某一物体等情况,这并非他们傲慢或冷漠,而是这种疾病导致的。
社恐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明显改善
社交恐惧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社交恐惧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心理因素等。
通过对妙妙成长过程的追溯,胡健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发现妙妙在成长中,一直处于“被打压批评”的状态,从小,父母就对她要求极其严格,还喜欢把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希望妙妙各方面有所提高。在她小学、初中阶段,她还可以较为正常地与人交流,但父母长期的否定及不认可,导致她做事非常严谨小心,对自我要求极高。
等到上高中时,妙妙发现自己越来越怕和人打交道,虽然成绩一直保持得还不错,但父母仍对她“不满意”:你性格这么内向,胆子这么小,口才这么差,以后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在这种持续的压力下,妙妙越来越封闭自己,除了最要好的一两个朋友,妙妙几乎切断了和其他同学的一切交流。到上大学时,由于完全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曾经的好友虽然在一个城市,但是不同学校,妙妙的症状就越来越严重了。
“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来源于内心的冲突,他们并不是不愿意社交,相反,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正是因为没办法接受一丁点自己在社交中的不佳表现,或者是任何一丁点不在自己预期内的反馈,他们会放大这小小的问题,否定自己,所以他们擅长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逃避社交’。但他们并不是完全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有能力拥有几个非常熟悉亲密的朋友,和这些朋友在私下互动时甚至可以很活跃,只是一旦有陌生人加入,或者他们来到了公共场合时,他们就完全无法社交。”
好消息是,通过对症的、科学系统的治疗,大部分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根据妙妙的病情,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专家团队为她制定了治疗方案,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她开展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暴露治疗、认知重建、社交技能训练中的模拟社交交流治疗等。“简单地说,就是用多种方法让她对公开社交这件事‘脱敏’。”
一个多月后,妙妙感觉到自己在和同学交流中没有那么焦虑了,三个月后,她已经可以做到与同学迎面遇到时,微笑着打招呼了。但对于社交恐惧症者,在社交时遇到的一切负面反馈,都可能会再次加剧她的病情,所以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直到情况较为稳定。
“美国人群中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终生发病率约在13%左右,女性高于男性。根据国内部分地区的流调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社交恐惧症患病率约为8%,从门诊来看,确实不算少见。”胡健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说,“特别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他们相对缺乏与同龄人竞争、社交的成长经历。”
你所认为的社恐VS真正的社恐
你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吗?
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的”,这也正是“社恐”这个词在当下特别流行的原因。
“几乎所有人在社交关系中,都会曾感到焦虑、紧张、恐惧,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场合中,比如和他人约会、去面试、进行公开演讲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社交焦虑。关键看这种焦虑、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说。
如果被迫参加公开社交,普通人还是可以正常与人交流沟通,只是没那么活跃和开心;但社交恐惧症会极力把自己“缩”在角落里,而且会出现极度的恐惧和焦虑,这种恐惧还会引发躯体症状,如脸红、心跳加快、口干舌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肌肉抽搐、出汗、恶心反胃、不停有排尿需求,呕吐,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惊恐症发作。
另外,社交恐惧症并不等于“自闭”,也不等于“回避型人格”。
自闭症患者一般在幼儿时就起病,表现为社交交流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刻板行为等,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不能与人进行正常交流;而社交恐惧症患者童年往往正常,一般在青春期左右开始起病,而且他们还是具备与人交流的能力,能拥有少数亲密的朋友,只是回避一切公开社交、回避和不熟悉人的社交。
“回避性人格”或是其他类似疾病患者,他们是完全没有社交需求,将自己封闭;而社交恐惧症患者仍有社交需求,仍渴望被人认可,但是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本能地就逃避、回避社交。
浙大一院专家表示,他们也接诊到过一些在网络世界非常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完全逃避公开社交的患者。“这也是属于社交恐惧症,在网络世界活跃,说明他们有社交需求,但他们只有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包裹在另一个身份里,才觉得安全。”
由于社交恐惧症患者并不会去主动求证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而且也难以反馈自己的工作情况,专家认为,并不存在特别适合社交恐惧症患者从事的工作。同时,不同于特定场所或特定物品恐惧症患者,可能你脱离那个环境或者不接触这样物品,就不会发作,社交恐惧症患者几乎是回避一些公开社交情况,专家建议还是应该干预、治疗。如果当你发现自己有明显的社交障碍,并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通过科学、系统的治疗,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中。
浙大一院专家门诊安排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点在看
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