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恐惧症是焦虑障碍中的一种,其中,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英文简称SAD),是恐惧症中较为常见一种流行病。
社交恐惧症指的是对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的过度恐惧,通常引起焦虑的情境包括演讲以及其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如聚会、结识陌生人、在公共场合吃饭、用公共卫生间、与别人的意见相冲突、与权威人物说话等。
有些人只恐惧一两个社交情境,这种障碍称为“不连续型”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是指对很多不同社交场合均感到恐惧。许多不连续型社交恐惧症会发展成为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有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人不是逃避令他们恐惧的情境,就是在那些情境中体验到严重的焦虑,他们的躯体症状包括心悸、发抖、出汗、肌肉紧张、胃痛、咽干、忽冷忽热和头痛。
社交恐惧症常见的认知歪曲
1、歪曲性自动思维
“我不会讲话。”
“我会说一些很愚蠢的话。”
“我很无趣,我会僵住的。”
“我的脸很热,发红。”
“我的手发抖。”
“我会失去控制的。”
“每个人都在看我,人人都会发现我紧张。”
“我是个失败者,他们会认为我很愚蠢。”
“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没有人会喜欢真实的我。”
2、适应不良的假设
“如果我保持沉默,人们会认为我很无聊。”
“我必须说些聪明的或有意思的话。”
“如果我不够优秀,他们就会拒绝我。”
“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意味着我做错了什么。”
“我必须给人留下好印象。”
“我不能显示任何一点弱点。”
3、功能失调性思维模式
“我很奇怪。”
“我与任何人都不同。”
“我很蠢/傻/弱。”
“我不会成功。”
“我不值得爱。”
“我没有能力。”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1、社会对人的物化
个体的成长过程是在对比中逐渐确认自身身份的,看到高的人,想到自己的矮;看到富裕的人,想到自己的穷;看到有才华的人,想到自己的平庸……我们的一生都在对比中确认,并不断地让这份确认合理化(合理化是指当一个目标不能实现时,我们会找某些理由自我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或找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以保持基本的内在协调与平衡。让人无助的是这种对比本身是混沌无边的,比如,有钱与穷之间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如稍微有钱,非常有钱,非常穷,稍微穷……这种感性的对比本身易让人迷失,情绪随境遇起起伏伏。
为了让我们的认知简单化,标签的意义便凸显出来,我们用粗略的标签去建构对这个复杂世界的认知,心理学里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认知吝啬*”,该理论认为人是一个认知的吝啬*,在知觉他物时,常常试图去掉琐碎的信息以节省精力。基于标签快速建立起的人与人之间粗糙的高效的连接,这个过程是工业化社会对人逐渐物化的过程,一个富含情感的矛盾且复杂的人被可见的外在条件定义着,外形、学历、才能、身世、职业等,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人的真诚的兴趣和平和的耐心。当人被视为工具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人是极其容易紧张的,因为工具之间存在直接的条件的较量,这份较量时常让人处于自卑或自负的摇摆中,所以,我们逃避社交,其实是在逃避无形的较量带来的心理压力。
2、过度自我中心
人的成熟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小孩子的痛苦往往很强烈,哭的时候撕心裂肺,在那一刻,孩子感觉到世界的崩塌,因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我在转的,我不开心了,所以整个世界都不好了。成长过程便是一个慢慢走出“我执”的过程,意识到,我们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之一,我们是珍贵的,但其他人也是珍贵的,我们开始珍惜自己,也更愿意去理解、珍惜他人。当个体心中开始装下别人的时候,他的世界便会慢慢打开,不会再轻易地被一己喜与悲困住,有能力去体察身边人的感受,看到他人的需求,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
3、缺乏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害怕社交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自己在社交中表现不好,被人批评或嘲笑,这种担心本身成为了巨大的行动阻碍,然而真实且流畅的行动力是去完美化的,因为一个具备充实行动力的人最在乎的不是表现的结果,而是过程中的体验,他知道人是成长的,一时的表现好与坏都不能定义一个人的整体和未来,只是那个人当时当刻的状态,而状态是可以在持续的行动中被不断调整的,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很多时候,恰是那些看似有些盲目的、粗糙的、简单的行动对于一件事情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完美是社会定义的标准,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是更在意完成的,行动里富含创造性,去做本身就是成为自己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要保持成长型思维需要意识到,这世界是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物的,完美本质上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备受好评的人,因为每个人在评价他人时,是基于对方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或利益得失,谨小慎微的人可能会被评价为不懂变通,大大咧咧的人可能被认为是粗心大意,我们如果总是渴望得到好的评价,生活是寸步难行的。我们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来定义自己,也不需要通过他人的否定来定义自己,包括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也只是过渡事件,它们都不能定义我们是谁,而是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觉察之心——观察性自我,在持续的行动中常常复盘和自省。
4、心理疾病的病理化和标签化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具有社交恐惧症且内心对此充满抗拒的时候,也大概就是我们最难踏出封闭圈的时候,因为“有病”的心理暗示,我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从而削弱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如何化解社交恐惧症?1、放松
放松训练试图用一种新的条件反射(放松)来代替旧的条件反射(恐惧)。呼吸与情绪是息息相关的,在面对让我们紧张的社交情境时,最简单的放松技巧是通过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放慢呼吸速度,用反复多次的深呼吸来帮助我们放松。
2、正念
正念便是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当下是真实的、平凡的、平静的、朴实的具体的生活,而让人们恐惧的往往是头脑的妄念,我们的担忧通常是指向未来或过往,若只是存在于当下,是不需要有担忧的,当下能做什么,便一心一意地把手边之事做好,“过好当下,就能保障未来吗?”“过好当下,依然不能保障未来无忧,但过不好当下,未来更是无从谈起。”正念之根本在于,放弃对过去和未来的虚妄的担忧与控制,做好当下可做之事,即尽人事,听天命,过去和未来也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的,真实存在的只有当下。冥想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念的生活状态。
3、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是让患者反复暴露在令其恐惧的社交情景中直至焦虑减轻。与其他焦虑障碍患者一样,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暴露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现实的。通常,我们会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患者设计出恐惧的情景,与治疗师或其他小组中的人一起完成,暴露的等级也是从轻度到重度逐渐过渡。暴露疗法可以用于平息对社交情境的条件性恐惧反应。
4、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通常包括自我介绍、选择合适的话题、积极倾听、共情、自我暴露、发起社交活动、建立和维持友谊、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主张、公众演讲。治疗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指导、示范、角色扮演、反馈、让患者在治疗之外练习等形式来提高其社交技能。社交技能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表达力的训练,但任何有影响力的表达都离不开深度思考和逻辑的言语叙述能力,知识和阅历的积累,有自己独立的三观见解是尤为重要的。
5、持续的认知建构
持续的认知建构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终身学习,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有着思维上的藩篱,不受思维所困的关键在于,以开放的心态,在基本原则和底线之上,始终对认知保持谦卑,不断减少固执和成见的库存。人是度立体多维的存在,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往往是在关系中呈现的,比如,我们看到很优秀的人,内心会自卑,本质不是优秀的人的问题,而是优秀的朋友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这是好事,但也意识到这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次的挫败转化为资源,我们便能在所有关系中保持认知的灵活,我们的认知也能在细水长流的生活里不断被塑造,保持青春与活力。
6、接纳
“老师,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做不到,怎么办?”
“接受自己暂时还做不到,不与之对抗。”
“我不想接受,这让我感到很挫败。”
“接受自己的不接受。”
“……”
“如果愿意,带着恐惧感去社交;如果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愿意,做当下愿意做的其他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