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社恐:
你可能低估了来自外界的善意
来源: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作者:黎响“脱口秀大会”的宝藏男孩王勉的一首《社恐之歌》,让观众印象深刻:跟同事Rock在一起工作三年,买火车票的时候发现不知道他真名。看到同事进电梯,赶紧掏出没有信号的手机。很怕与他在厕所相遇,因为迎面走来,总得寒暄几句。歌词深入人心,生动刻画出每一个社恐患者的恐惧:惧怕与人联系。作为一个社恐本恐,总感觉这个世界如此之大,但能让我立身的地儿却那么小。于是每天不得不胆战心惊,随时做好「被迫营业」的心理准备。后来看了更多心理学的研究,才发现这种感觉并非偶然——只要打破认知,社恐也会体验到社交的愉悦。0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束手缚脚,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而造成社交恐惧症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基因遗传」——父母如果患有社交恐惧症,孩子会有30-40%的几率也会获得。在他们的基因记忆里,会把社交视作一项危险的行为。一与人交际,他们大脑中掌控“战斗或逃跑”机制的杏仁核会被激活,跟别人聊天这样的小事,对于社恐患者来说,就像是被猎豹追杀那样凶险的事情。所以会不自觉想回避社交。其二是「后天养育」:如果父母过度严格、经常批评、忽略孩子的情绪感受,那么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有社交恐惧症。因为害怕自己被伤害,因此不愿意与他人产生联系。在社恐患者的认知里,世界是充满危险的,他人是有敌意的。只有竖起一堵空气墙,才能让自己稍微安心一些。但是,一项心理学实验结论表明:当社恐患者认为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糟透了的时候,他的朋友们对他们之间的交往感到满意。社恐者的社交关系,可能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好;社恐者的朋友们,比想象中更喜欢他们一些。02现在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社恐(广义上的)。例如宁愿在飞机上待20个小时,也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说一句话;在路上戴上耳机就像是形成完美的防护罩。这是因为大家普遍对社交聊天有一种负面的预设。例如他们会想,自己腆着脸打破沉默,但对方却会给一个嫌弃的眼神,一句敷衍的回复。然后一切又恢复尴尬的平静。这种过程太痛苦,想想都觉得难受。相比之下,不社交,就显得舒服多了。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可怕吗?为此,两位芝加哥大学的行为学教授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人们在公共交通工具内的社交体验状态。首先,他们邀请人们在车里面做3种行为,分别是:①与一位乘客交流;②自己故意找一个孤独的角落待着;③如往常那样坐车。经历了这些体验之后,他们对此进行打分。结果是,与他人的距离越近,实际的体验满意度越高。即,与陌生人交流时,体验最好;自己孤独待着,感受最不好。接下来,两位教授又找来另一群乘客,让他们想象在上述3种乘车的行为中他们可能的体验,并进行打分。结果却显示,这些想象中的乘客与实际体验的乘客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在想象中,他们觉得孤独地坐车是最好的体验。这两组的判断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为人们往往会低估他人对社交联系的感兴趣程度。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觉得,对方不愿意社交。但现实是,人们对社交不仅有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是有「传染力」的——如果一个人被陌生人邀请闲聊,他也会跟发起人一样有同样美好的体验。对此,两位实验教授的建议是:那些觉得与陌生人社交是不好的人,可能他们在生活中需要更加多的社交,因为多一点的社交会让他们更幸福一些。03如文章开头所说,我就是社恐本恐。我曾经把自己困在小黑房间里面接近半年,每天除了跟父母简单聊天,吃喝睡都在房间里面。没有社交的压力,但是却有蔓延性的「不愉快」——就像是皮肤下面蠕动的虫子一样,钻得难受却无法驱赶。对于社恐患者来说,改变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而且这个过程一定会反复体验到不舒服的感觉。但至少从认知上,要知道那些让你恐惧的人们,其实比想象中更喜欢你。到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一直在等你做好心理准备,去跟他们开展美妙的联系。就算人与人之间是天生的孤岛,也是可以修建一座小木桥来连通它们,你说呢?—THEEND—本文授权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