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老是感到紧张,觉得心脏都快要从胸口跳出来了;此外,他经常胃痛、尿频。
照他的说法,他感到紧张是有充足的理由的:去年,父亲心脏病发作,虽然医生说情况还好,但他仍担心父亲的心脏病会复发,每天都要去父亲那检查一番,还要打几个问询电话,不然不放心;按理说,公司里的情况还挺好的,但他总担心会失业,妻子受不了他,可能离他而去;近来,他无法忍受和妻子一起出门了,时不时地感到头晕目眩,觉得自己就要昏倒在街上……
他就讲,他知道自己出了问题,要是医生能够诊断出他的病就好了!
1.
我记得,罗洛·梅曾经就讲过:「人们几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遇到焦虑问题。」也就是说,焦虑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和我们能够识别的所有情绪状态一样常见。
通常呢,以焦虑为主要症状的障碍归为焦虑障碍,主要包括:惊恐障碍(可以把它看成是多数焦虑障碍的组成部分,而更多情况下它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恐惧症(一般情况下,它是从一系列的惊恐发作经历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长期、弥漫性的焦虑,而不是急性的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严重创伤事件的人可能产生这种障碍)、强迫症(虽然它被界定为一种焦虑障碍,但又表现出有别于其他焦虑障碍的特点)。
看得出,案例中那个让人心疼的男主角至少经历了焦虑的四种症状:
首先是生理——或者说躯体——症状,比如说,肌肉紧张、心悸、胃痛以及尿频,等等。
其次是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恐惧感和警惕性,以及强迫性的行为。
第三是认知症状,包括不切实际地担心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父亲生病了)或即将发生(自己会失业)。
最后是行为症状,回避引起恐惧的环境(拒绝和妻子一同出门了)。
2.
有研究称,焦虑产生自「或战或逃」恐惧反应,是为了清除对幸福的威胁所采取的反应。
不过,这种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性恐惧反应和适应不良的焦虑还是存在不少的差异:
一是,适应性恐惧中,人们担心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焦虑障碍患者的担忧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焦虑障碍患者所担忧的事物通常构不成什么伤害,甚至不太可能发生。
比如,惊恐发作的人担心自己突然倒地身亡,但这事极不可能发生。
二是,适应性恐惧中,人们所经受的恐惧感和他们面临的真实威胁成正比,但焦虑障碍患者所经受的恐惧感和可能造成的伤害是不成比例的。
比如,社交恐惧症患者想到要在课堂上发言就慌了,因此不去上课。
三是,适应性恐惧中,威胁消失后,人们的恐惧反应会逐渐减弱,与之不同的是,即使威胁消失了,焦虑障碍患者的担忧还会继续存在,而且还可能对未来产生预期性焦虑。
比如,心脏病发作后,经治疗已恢复了,但还是会继续为健康担忧。
3.
有了前面的一些交代,我们就可以谈谈焦虑障碍了;先说惊恐障碍。
在惊恐障碍中,强烈的恐惧或完全警觉反应会突然出现,并且很快就聚积为完全的窒息,到了几乎无法忍受的地步。对出现这种症状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会突然间变得不真实了(现实感丧失),或者自己也变得不真实了(人格解体)。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种无法逃脱的宿命感——他们就要失制、发疯或死亡了。
这种灾难性的想法是惊恐障碍的核心,可以帮着将它和其他焦虑障碍区分开。
此外,惊恐发作似乎没有环境诱因,它们似乎「完全是意外的」,这个是最不可思议的。
惊恐一般是短暂的、情景性的事件,它在几分钟内发展到顶点,尽管患者感觉似乎持续了数小时。当症状消退时,患者会感觉筋疲力尽,似乎刚从一个创伤事件中死里逃生。
在两次惊恐发作之间,患者一直担心出现又一次的惊恐。
惊恐障碍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让人颓废的疾病了。问题是,被诊断为惊恐障碍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同时患有广场恐惧症,对此我们将在「恐惧症」部分进一步讨论。
4.
人们对许多事物都可能产生恐惧,可区分出三类恐惧症,即广场恐惧症、特殊恐惧症以及社交恐惧症。
通常来说,任何地方,只要在紧急情况(惊恐发作)下难以逃脱或获得帮助,都会让广场恐惧症患者产生恐惧。这类患者会这样思考:「如果我在这个商场里(飞机上、电影院里或无人的沙滩)出现了惊恐发作,我很难快速离开或寻求帮助。」
也就是说,他们经常害怕别人看见他们的惊恐表现或惊恐发作时惊慌逃跑的样子,这会让他们很难堪。
而实际上,其他人几乎分不清某人是否在经历惊恐发作。
广场恐惧症患者的病情经常会严重到无法离开家的地步。
在冒险外出活动时,如果有人陪同的话,会给这类患者带来一些安全感。只是呢,无论家人还是朋友都很难理解他们的焦虑,而且也不太愿意做他们的陪护。
当然了,有些患者会强迫自己进入导致恐慌的场合,但他们在那些场所经受的强烈持久的焦虑会让他们感到痛苦不堪,最后就不得不选择放弃,闭门不出了。
怎么办?有些患者借助酒精和药物来消除这些焦虑症状。
…………
与广场恐惧症相比,特殊恐惧症更符合人们对恐惧的认识。大多数特殊恐惧症属于以下四种类型之一:
一是动物型恐惧症,害怕某些动物或昆虫,比如小狗、蝎子、蜘蛛……
就有一位妇女,特别害怕蜘蛛,为防止蜘蛛进入室内,她在住所(位于一栋落成不久、入住时间不长的公寓楼内)周围喷洒强力杀虫剂,那气味太难闻了,惹得邻居怨声载道,自己的身体也感到不适;这位妇女绝不进入那些旧大楼(她所在的城市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她认为这些大楼里更可能出现蜘蛛,这就意味着有许多朋友她不能拜访,许多她希望与之建立生意往来的机构她不能涉足。
二是自然环境型恐惧症,害怕某些自然事物,比如打雷、高地、水……
三是情境型恐惧症,涉及对公共交通、隧道、电梯等情境的恐惧,幽闭恐惧症是常见的情境型恐惧症。
四是流血—注射—外伤型恐惧症,患者对鲜血或伤口感到恐惧,害怕打针或其他任何侵入性医疗过程。
其实,同对动物或昆虫的恐惧一样,对自然现象、陌生情境、医疗手术存在轻微或中等的恐惧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并不能据此就被诊断为患有恐惧症。
只有当人们极力避免令他们恐惧的情况,或面对这些情况时出现强烈的焦虑发作,才能诊断为恐惧症。
…………
与特殊恐惧症不同,社交恐惧症惧怕的是被评判或在其他人面前出丑。
由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些患者会避免当众发言甚至寻常交谈,他们认定其他人会注意到他们的紧张反应,并认为他们笨嘴拙舌、性格软弱、愚蠢或「古怪」;还有患者避免在公共场所进食,因为担心自己发出令人不快的声音或把食物掉在地上,让自己感到尴尬;由于担心其他人看到自已发抖的手,有的患者会避免当众书写,包括签名。
很明显,在大多数文化背景下,避开蝎子或蜘蛛远比躲避让人尴尬的社交场合容易,所以说社交恐惧症比特殊恐惧症更可能扰乱个人日常生活,是有道理的。
社交恐惧症很常见。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出现这种障碍;此外,女性患者的症状比男性患者更为严重,尤其是在需要表现的场合(比如当众演讲)。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阶段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学龄前早期和青春期。很多人在这两个阶段都会变得害羞,而且很在意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如何,从而他们也容易感到窘迫。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收入越少或接受的教育越少,他患社交恐惧症和特定对象恐惧症的危险也越高,这是有道理的;确实,穷人是有理由恐惧的。
…………
这里要提的是,恐惧症——尤其是社交恐惧症——常与其他焦虑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交织在一起。
5.
广泛性焦虑症,如名称所显示的那样,特征是慢性的弥散的焦虑状态。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会因为小事而担心,比如说,约会是否会迟到、发型师是否会把头发弄糟、在客人到来之前是否来得及把厨房地板打扫干净……他们的担心伴有其他一些焦虑症状,包括烦躁、肌肉紧张、睡眠紊乱,以及长时间的坐立不安。
这类患者时常感到疲惫,这可能是肌肉长期紧张和睡眠不足所导致的。
当然,许多人都会时不时地担忧这一类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担忧是难以结束的、难以控制的。这类患者是那些看到不幸的景象并为之担忧的人,这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期望糟糕的状况出现,等待可怕的事情发生。
这些事情要么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要么发生在他们所关心的人身上。
广泛性焦虑症会扰乱生理机能。这种扰乱即使不比肺病、吸*和重度抑郁症严重,也和它们差不多。
一些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症对工作的影响比惊恐、抑郁、溃疡、肺病和吸*这些慢性障碍都要大。
此外,广泛性焦虑症常常始于青少年时期,偶尔也会在儿童时期出现。
那些长期患有此症的人当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不经过治疗就自然康复。
6.
刚刚谈到了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一开始提到的惊恐障碍,在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都可能产生焦虑症状。
与之不同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则被定义为,必然是某种诱因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类障碍的患者必定经历了极端事件(比如,地震、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之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并产生相应的症状。比如说,有时患者会处于意识分离的状态,仿佛又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位退伍*人,当一架直升机低空飞过时,他立刻匍匐在地上,惊恐万状地寻找藏身之处。
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同时,还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现:给人以木然、淡然的感觉;感到与外界隔离,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难以对情感做出反应;对未来意懒心灰,以致自杀。
此外,也会表现出唤醒水平提高的症状,比如失眠、易怒、惊恐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带来的负担是巨大的:这类患者更容易患上各种次级障碍,包括心境障碍、药物滥用;他们也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困难,比如说,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人际交往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失业;另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脏病的风险性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不幸在于,它有可能会持续二十年以上。
7.
强迫症,说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已被迫一次又一次地以固定的、刻板的方式重复一个观念或动作。
常见的强迫观念有攻击冲动(比如,伤害小孩)、性幻想(比如,反复闪现色情的影像)、打破自身道德原则的冲动(比如,在教堂里大声说猥亵的话)以及反复的怀疑(比如,担心没有锁门)。
虽然很多人也会有这一类的想法,但是大多都可以忘记或忽略掉;强迫症患者就做不到这一点。
与强迫观念一样,强迫行为也是有破坏性的;与之不同的是,强迫行为倾向于更为中立的内涵。
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是清洗和检查,比如说,一个具有检查这种强迫行为的人会被迫一遍又一遍地打断自己手头上的事,去确定自己锁了门;具有清洗这种强迫行为的人会以同样的频率被迫停止当前的事情,去履行卫生程序——洗手。
一般来讲,强迫症患者通常具有多种强迫观念,也常常具有多种例行习惯。此外,多数人的强迫观念和例行习惯是相关联的,比如说,对污秽物有强迫观念的人一般都有洗手的习惯,具有攻击性强迫观念的人倾向于具有检查的习惯。
这里要注意的是,大家时常谈论的「上瘾的*徒」和「强迫性进食者」都不属于强迫行为。要知道,强迫行为本身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手段。很明显,「上瘾的*徒」和「强迫性进食者」所追求的是*博和吃本身。
不管怎样,好多心理问题(比如,偷窃癖)可能都与强迫症有关,或者它们之间可能是交叉的。
这意味着,强迫症在很多方面都和其他焦虑障碍存在很大差异。
就为这个,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强迫症不应该被定义为焦虑障碍。
8.
最后,有必要提醒一下:关于焦虑障碍的分类、描述乃至诊断标准,在不同版本的诊断手册中都会有一些差异,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多方参照、求同存异为好,毕竟心理学中没有定论的问题太多了,一定要说谁谁谁的理论更靠谱、谁谁谁的论断不着调,都为时尚早。
另外,作为患者,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并尊重自身的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3版),[美]SusanNolen-Hoeksema著,刘川、周冠英、王学成译;《变态心理学》(第9版),[美]LaurenB.Alloy,JohnH.Riskind,MargaretJ.Manos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