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所谓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在当代早已经是稀松平常的年龄。但是在当代年轻人在面对疾病,面对就医时,却常常出现望病兴叹,看病踌躇,焦虑就医,医院选择恐惧症等病态的就医表现。这样的表现与当代如此发达的医疗水平,显然形成了矛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就医错位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深思。
首要原因是年轻人经济收入与就医费用产生的错位。我们常常会在网络上听到一种声音——“收入被平均”,它主要是是指大部分相对低收入群体被相对小部分相对高收入群体薪资所平均,没有真正反映出大部分社会群体的真实薪资水平,而导致相对低收入群体的一种“自嘲”现象。对于这相对多数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看病贵无疑是造成“就医错位”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社保中对看病报销要到以上才会报销,而大部分人看病基本上达不到这个报销标准,而在以内的随便来个大几百上千,对于月薪几千的工薪族,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北京普通工薪族一个月交通费平均元左右,租房元,五险一金的最低扣除标准大概元,吃饭0元,这些加起来已经4元。这笔账算下来,很明显大几百上千的医疗费用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年轻人的就医考量。
其次是年轻人对于就医之后“病愈率”的考量,记得小时候在乡镇卫生院看病,基本上主治大夫都是“全科大夫”,从头疼感冒到外科手术,基本上全都可以治,尤其是小病小痛,很容易就看好了。医院就医更加科学,分类更加细致之后,常常出现看病检查一大堆,开了药服用以后病还是没好的情况,然后再次就医,又要重新来一遍,医院还是如此。让我们不禁感叹“看病容易治愈难”,鉴于此,我们常常会看到另一种让人又爱又恨又无奈的现象——托关系看病。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只能叹一句“扎心了,老铁”。
最后是看病流程的冗长复杂。可能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去医院看病,都有一种感受,不管大病小病,先来一堆检查流程。加上排队时间,往往一个感冒需要消耗半天时间,如果在星期天还好,要是在工作日,我们只能叹一句“哦!我的半天工资”。
所以,就医焦虑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只是把焦点停留在中老年人身上,年轻人同样需要关怀。年轻人是这个社会建设主要参与者,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重视这个群体,是整个社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