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幼儿园起,邻居家的小莫就成了群体里最“孤独”的存在。邻居说:“孩子太胆小、太害羞了,不敢和别的孩子说话,也不敢交朋友,久而久之大家也不和她玩,后来进小学了,也是一如既往的害怕社交甚至更加严重了,真是让人又急又慌。”这可能就是孩子害怕社交,有“社交恐惧症”。
一、社交恐惧症是什么?
社交恐惧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又叫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并极力回避社交活动,或带着畏惧去忍受,影响其正常活动及社会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二、孩子为什么会有“社交恐惧”
1、父母陪伴时间少。很多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在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和陪伴上存在很大的缺失。影响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与交流。
2、过于限制孩子交往。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常常过分担心,告诫孩子少与陌生人交往,不要随便去邻居家,也不许孩子带小伙伴到自己家玩。久而久之让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3、失败的社交经历。孩子在曾经的交往过程中,可能遭受过挫败,如被其他小朋友欺侮,或家长当众打骂过孩子,让孩子自尊心与信心受挫。
三、如何调节孩子的“社交恐惧症”?
分享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爱分享的孩子,总是更容易交到朋友,收获别人的好感。
有一个法则叫做“互惠法则”。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给别人一些小恩小惠后,对方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亏欠我们的感觉,于是总想找机会做点什么来“补偿我们”。
比如过完年后,同事带了些家乡的特产送给你。你除了表示感谢,之后一定会特别留意,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回送给这位同事。一来二往,原本还有些陌生的你们,可能就变得很熟络了。
在小朋友的圈子里,“互惠法则”也是适用的。这也是很多家长热衷于教孩子学会分享的原因。
不过和前面的创造条件一样,我们在教孩子分享的时候,也很容易用力过猛,把鼓励分享变成“抢孩子的东西”。
我曾经在小区看到一位妈妈为了面子,硬是抢过孩子手里的糖,塞给别的小朋友吃。结果孩子哭了,妈妈不仅没半句安慰,还责怪孩子“小气、不懂事”。
这种不顾孩子感受的“强迫式分享”,只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今后更努力地守护自己的东西。
父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孩子主动上前提供帮助。
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3、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