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整体中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我们在认识外界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审视自身,对自己有着充分、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适应复杂社会的运转。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心理问题是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社交质量。其中,对于自闭症和社交恐惧症,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1、性质不同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它包含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这五种类型。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
而社交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属于经症的范畴。通常社交恐惧症患者会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并且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却难以控制。
2、发病时间
自闭症一般在孩童36个月以内被发现,由先天造成。据相关数据分析,自闭症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而社交恐惧症则是后天造成的,主要出现在25~44岁年龄段人群中,且女性多于男性。
3、表现不同
自闭症的主要表现为:
(1)社交障碍
有自闭症的儿童喜欢自己坐在角落里,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喜欢和他人交往,对别人的主动接近感到害怕和恐慌。更令人心酸的是,自闭症儿童就连对父母也是如此,不期盼父母的拥抱和关爱,对父母的爱没有任何回应,眼神空洞,表现得没有一点感情。
(2)语言发展障碍
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上有明显的障碍,比如,父母呼唤孩子名字时,孩子没有任何反应,正常的孩子4-6月龄就能无意识的发出单韵母或辅音,1-2岁时词汇量开始暴增。当2岁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就可能是自闭症或者大脑发育异常。
(3)重复刻板行为
自闭症儿童会伴随刻板行为,比如,频繁的眨眼睛,一直拍掌,不停的绕圈走,甚至出现自残的行为,如,扣手、咬嘴唇,拿头撞墙。一旦被改变被阻止,就会尖叫或大哭。
(4)有独特的兴趣
自闭症孩子的喜好、兴趣和同龄人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对玩具完全不感兴趣,不喜欢看动画片,不喜欢玩偶小汽车等等,可他们却能盯着空调吹出的冷气、窗外摇晃的树叶、来回的汽车,看上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
(1)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而言,是很难做到和别人面对面的沟通的,他们在不得不和别人交流之时,总喜欢背对别人讲话。有的时候在别人向自己投来疑问或者关切等目光之时,社交恐惧症患者会立刻躲闪开。
(2)不喜欢主动交流
社交恐惧症患者是惧怕和别人打交道的,他们喜欢一个人去完成事情,如果遇到了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那么他们宁愿放弃也不愿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
3)不善于维持友谊
社交恐惧症患者是不会维持友谊的,因为他们的交流能力是极差的,所以时间久了,他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从而自己就会变得越加的孤僻。其实,有的时候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看到熟人之时,也是有上前打招呼的欲望的,但是这种欲望被恐惧的心理打败了,所以患者总会绕道远离人群。
(4)不喜欢外出
在收到别人的外出邀请之时,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内心是很雀跃的,但是却总是用否定的行为来回应他人。同样的,在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之时,他们也是盼望能和朋友外出游玩的,但是却用挂断的方式断了自己的念想,之后就会表现的异常烦躁。
4、治疗方法
治疗社交恐惧症可以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部分,病况较轻微的人只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从症结点加以开导,帮病患建立起自信心。若是病情较严重,医生则会配合药物治疗。
而自闭症相对来说要更加复杂,目前大多数干预机构主要采用的是以行为主义的ABA行为分析疗法和神经心理学的结构化教学。其次,还包括了RDI、地板时光等。
虽然行为主义的干预效果较为明显,但是效果不具有持续性,而且干预方法值得商榷。那么,怎样才能规避这些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呢?
而这几年,随着科学对自闭症研究的深入,以及家庭教育在自闭症康复中所表现出的良好反映,让更多人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自闭症康复中的最重要一环。
通过几年的样本积累,葡萄心在研究分析了数百万分钟的自闭症家庭视频后,确定了以家庭式早期社会关系(ESRF)为基本的自闭症干预方式,并在应用中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现。孩子的康复率和最终能力体现,均超过了ABA等行为主义疗法。
ESRF的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孩子的单项能力,而是发展孩子主动性和自发性的社会沟通能力,在家庭中来进行干预治疗,达到其能力水平发展的目标。
通过以上对自闭症和社交恐惧症的分析,相信大家一定对这两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心情沮丧是常态,不要轻易地认为自己有病。即使发现自己有了一些类似的症状,也不要着急,应该放松心态,积极寻求医生和家人、朋友的帮助,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同时,对于其他患者,也应该用心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