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来访者须知心理问题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听心理
TUhjnbcbe - 2022/11/22 22:27:00

你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吗?

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呢?

你知道心理疾病是怎么来的吗?

你知道导致心理疾病的因素都有哪些吗?

这个视频详细说说。

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来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治病良方,而且可以说是唯一的治愈途径。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所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就是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而完全由心因性的因素,导致一个人或情绪、或感知觉、或行为、或躯体出现不舒适的问题,即是心理问题,大多表现为持续的负面情绪。如果因为心因性的因素而导致的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出现了植物性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或神经递质含量紊乱,从而导致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感知觉、身体、社会功能等方面出现持续的不正常症状,就是心理疾病。例如失眠、社交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躁狂等,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心理疾病一般由心理问题积累而成。

那么心因性因素具体是什么因素呢?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最主要的心因性因素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简单的讲是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是值得做的,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一整套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来自于一个人的认知,而认知是这个人对自己的过往经验进行加工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加工过程,很多人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从而把想象当成是现实而失去客观性,形成一个认知偏差,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可以说每一个人在形成自己价值观的时候,都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智慧的人会时时提醒自己,看问题要全面、客观、辩证;而更多的人在生活里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会觉得自己的那点儿价值观就代表了全宇宙的价值观,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唯一,却在生活里处处碰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心理治疗师传递给来访者一种全新的、更全面的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人生的幸福或苦难,成功与失败,皆是思维模式、认知模式、价值观的成败,这也就是俗话说的“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例如,一个大学生独自在自己的宿舍里,这时有一个舍友推门而入“看了她一眼”,猛的把门一甩,门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时候,这个大学生看到这一幕便得出一个结论:她一定是不喜欢我,她一定是针对我,她摔门是冲我来的,于是要么开始恐惧,进而可能采取讨好或者远离这个室友的行为;要么开始愤怒,进而采取敌对的态度,最终导致关系破裂。这样的信念不仅导致她人际关系的破坏,而且同时,让她沉浸在强烈的负面情绪中,最终可能导致社交障碍问题,而那个“室友看了我一眼”也许也是她自己的想象。人的心理疾病就这样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其实这个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来自于自己的认知和信念系统。首先,她的归因系统有问题,遇到这件事她只有内归因这一种解释方式,她不能想到室友摔门是否有其他因素。另外,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导致她听风就是雨,现实情况仅仅是门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是室友关门所致,然后她就能推理出是舍友针对自己。这里体现出这个大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当成了现实,以点盖面,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都听说过“丢斧疑邻”(或疑邻盗斧)的故事:从前有个人,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脸色表情,言谈话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都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在翻动自己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人了。这个成语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实的障碍,当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而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要解决这种思维模式问题,就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先描述再评论,或者只描述不评论,要尽量做到客观。

实事求是的思维模式并不是指简单地承认事实,这是需要训练的。这其中与勇气、自我意识等都有关系,因为有的人根本没有勇气承认事实,只想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

当然,她的价值观并不是受这次事件影响形成的,这次事件仅仅是她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

第二个心因性因素是情结。正如上文所说,她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受这次事件导致的,这次事件仅仅是她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本质因素是情结。所谓情结,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由具体情绪色彩的情结构成,他们构成了心理生活的个体的、自私的方面。”通过对个人无意识的研究,荣格发现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个体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簇的心理丛,荣格将之称为“情结”。简单来讲,情结就是具体情绪的集合。例如上文所说的这个案例,当这个大学生听到因室友摔门而导致的巨大声响,她首先有的是惊吓,随之产生恐惧。那么这声巨响,就会成为她的一个情绪开关。曾经她长期受家长的吼声恐吓,或者曾经受到过其他噪音的惊吓,又或者从小因为过于严格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因素导致她形成了内向、胆小、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对于这种巨大刺激格外敏感。所以听到关门的巨响就激发了她曾经巨大的恐惧感。但这时候她的情绪状态就不再简单的只有恐惧了,由恐惧引发了愤怒。再加上病理性自恋,自我中心化的思想,认为很多事情都与自己有关,因此也认为室友摔门也和自己有关。

在这里普及一点小知识,病理性自恋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与自己有关,甚至很多明明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也觉得和自己有关,责任扩大化。

于是在她脑中,恐惧、愤怒、自卑、自恋等各种情绪就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情结。情绪上头就会失去了理智,更加影响认知系统,钻牛角尖,一条路走到黑。

第三个心因性因素是不良的意志品质。你是不是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暴跳如雷、或皱眉拉脸、或喋喋不休、或哭天喊地、或心烦意乱?“路怒”一族、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某些娇生惯养者或家中“独裁”者皆是如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意志品质问题——延迟满足能力极差。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的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力”或者“耐受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人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自身的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达到长远目标的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进行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等待,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方面的问题。

说到底,延迟满足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其中包括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注意力管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而自我控制力就是意志品质的其中一种。一个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情绪化,这背后是一种悲观、任性、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积累成心理疾病。因为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而意志品质还包括自信、自律、自尊等内容,有很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是由不自信、自律性差,和自尊水平不合理导致的。

第四个心因性因素是不良的行为惯。例如:一个人在生活对于自己使用的物品总是随手乱扔,以至于再次使用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经常丢东西。行为是思维的外衣,无序的行为背后是无序的思维。一个人在行为上杂乱无章,那么在思维上会习惯性的要么缺乏逻辑,要么主次矛盾不清,总之问题百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当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找不到的时候,有强烈的焦虑情绪是在所难免的。焦虑情绪积累的多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就发生了。

以上4种心因性因素仅仅是举例而已,因此只是众多心因性因素中的少数,致病的心因性因素还有很多,文章篇幅问题,无法一一介绍。而这四类心因性因素就是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成分。所以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不管轻重,轻,轻到一般心理问题的程度,重,重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最主要的致病原因都是性格存在不良因素。所以要想彻底治愈这些问题就要改善相关的性格。所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从本质来讲就是改善性格的过程。这个目标通过吃药、住院、打针、物理疗法等手段的完全达不到的。因此可以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治愈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唯一方式。某种心理疾病的致病相关性格特点改善了,自然是永远不会复发的,而且此人治愈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得病前更好。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绝对是治病良方。

然而,我们也说明白了,任何一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都是性格问题积累而成。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是灵丹妙药,吃一粒就能起死回生,所以认为一两次咨询就要完全治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的奢望完全是不切合实际的。有些神经症患者,例如焦虑、强迫、抑郁患者,想通过一次咨询就达到消除症状的目标,我们只能无奈的笑笑。很多人认为自己得病时间不长,实际上他们是从出现躯体症状开始算起的,要知道的是,当一个心理问题引发躯体症状的时候,就已经积累相当长的时间了。

最近我们在讲儿童心理学,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的性格是在童年形成的,有问题的性格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形成的,所以问题出现不能以症状出现的时间算,而是以性格养成的时间来算。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疾病是爆发式产生的,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背后也是有性格问题做基础的,所以问题或疾病的形成经过了很长时间,治疗当然也需要有个过程。但是治疗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一定比积累问题所用的时间短的多。除了某些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例如择业问题、夫妻矛盾、同事同学关系等可以通过一次性咨询解决,其他心理问题,尤其是神经症,按疗程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是必须的,心理问题全部解决了,症状自然会彻底消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断改变治疗方法的举动,本质上就是半途而废,前期的效果也没有了,最后只落得个浪费时间的下场。

很多来访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之前,总喜欢问一个问题:要治好我的问题需要所长时间?其实心理咨询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影响效果的很多因素并不受心理咨询师的控制。这就好比同样是感冒发烧,有的人吃一次药就能好,而有的人却需要输三天液。影响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效果的因素,除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程度外,来访者的阻抗程度、来访者的勇气、来访者和他人建立关系的难易程度、来访者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来访者所处的环境、来访者家人的配合程度等都会对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如果您被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困扰着,而且对心理咨询又不了解,我们建议,您不妨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相关详细内容,请阅读文章《越是有心理问题,越应该学习心理咨询》,对于自身问题,多一些了解,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在不了解自身问题形成机制的情况下,还期待心理医生完全满足自已不切实际的意愿的思维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希望大家都能远离病痛,幸福地享受生活。

注:(承宁原创,版权归“聆听安宁心理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访者须知心理问题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听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