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社交恐惧症走出别人的目光,你才能想到哪里
TUhjnbcbe - 2022/11/30 20:55:00

在这个喧嚣繁华的世界里,生活着一群害怕与外界接触的“隐身人”,大多数时间蜷缩在自认为安全的狭小世界里,他们就是被称为社交恐惧症的“患者”。

一、社交恐惧症:严重制约着患者生存发展的空间

如果请他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安全区,与陌生人打交道,或者是进入公共场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往往还伴有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的反应,痛苦的心理感受,驱使他们迫切逃离社交情境,然后如释重负。

社会恐惧症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社交障碍。医院副院长、精神疾病诊疗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陈晋东主任医师编写的《社交恐惧症》词条称,根据DSM-IV工作组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社交恐惧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5.0%。

社会恐惧症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巨大痛苦,不仅制约了患者社交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患者生存发展的空间,使患者在婚恋情感、事业发展方面错失很多机遇。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礼,本文讨论的重点,不是社交恐惧症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诊断问题,而是本症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针对社交恐惧症的深层心理背景,辅导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自我矫正对策,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常见社交情境,尽可能降低社交恐惧对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二、社会恐惧症的根源,来自于深层的心理自卑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进入人多的公共场合,或者与特定的人相处时,出现过度紧张害怕,主要是担心在在别人面前丢丑,或是害怕受到他人否定性评价,所以总是尽力回避社交场合。

统计患者的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存在内向害羞、敏感多疑、胆怯自卑等心理特征,患者对外界刺激敏感,谨小慎微,特别好面子,脸皮比较薄,害怕当众丢脸,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想代替客观。

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这些心理特征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深层的心理问题,自卑。在人生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有过自卑心理,驱动我们不断去完善和发展自我。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早期受到过多的负面评价,这种评价就会逐步内化,错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心理现实,自卑就会在心理世界深深扎根,并不断滋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放大了自己的不足或短处,形成过度自卑。

患者总觉得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人,比如长相、收入、能力、家庭背景等,为此害怕别人轻视、冷眼、否则、拒绝和批评,不是觉得自己的脸型不好看,就是觉得自己的臀部太大,不是认为父母的工作不体面,就是感到自己的大学差得说不出口,怎么说都是自己不如人。

社交恐惧的突出表现在于一个字“怕”。在实际生活中,社会恐惧症有两种具体形式。一种情形是害怕人多的场合,害怕有陌生人的地方,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担心在人多的地方丢丑,出洋相,对自己能力、长相等自身条件不自信。患者在过往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价值感和安全感都比较低,在陌生的环境中,害怕遭到陌生人不友好的对待,担心遭到陌生人的嘲讽、打击和迫害,只好减少、逃避社交活动。

还有一种自卑,与自己内心的某些欲念有关,觉得自己的思想不纯洁,或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某些欲念。比如看到异性,自己的某些想法冒出来,自己又接受不了这些欲念或想法,觉得自己思想肮脏。

社交恐惧症的另一种情形是异性恐惧,不敢与异性交往,特别是与年龄相仿的异性在一起,就会情不自禁地看对方敏感部位,浮想联翩,控制不住视线,为此深感自责和羞愧,马上出现各种恐惧性反应,如脸红、出汗,心慌、手抖,就想赶紧逃离,这个情况主要与患者早期性教育错位有关,过度抑制的性意识出现反弹,又与自己的意识层面发生冲突,自己接受不了对异性好奇、渴望的冲动,担心被对方看破、发觉自己的意图,吓得赶紧逃离。而患者与熟悉的人、年长的人在一起,这种恐惧反应就会明显减少,微乎其微。

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导致患者只看见自己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长处,而又特别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越是想表现得好一些,就越容易紧张与出错,而出错的经历又强化了这种紧张和害怕,使以后的社交活动更加紧张,社交恐惧慢慢就形成了。

自卑与社交恐惧是难兄难弟,常常是形影不离,社交恐惧的背后往往是深层的心理自卑在作怪,自卑的人往往害怕开展社交活动,两者相互影响,使这两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三、走出为别人目光而活着的状态,才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在临床上往往以药物治疗或放松脱敏,来缓解社会恐惧症的焦虑、恐惧情绪,对本症的深层心理根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本病治疗很难彻底,多呈慢性化发展,据DSM-IV报告,约有80%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未能得到规范的系统治疗。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矫正方案供社交恐惧症患者参考:

首先,知道、认识、领悟社交恐惧症的发展路径。

做到这一步,就可以缓解20-30%的病情。知道、认识、领悟不是同一个意思,是认知的三个不同层次。知道是了解过程,认识是学习和反思过程,领悟是内化过程。只有将知识内化,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那种走马观花、一览无余的学习,是很难起到真正的效果。

内向自卑、敏感多疑、胆怯害羞等个性特征,是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基础。过往曾经发生的社交挫折,在患者记忆中留下了恐惧痕迹。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刺激情境,如遇到害怕的人和事,就会激活已经储存的恐惧记忆和情绪反应,并迅速泛化,使患者恐惧性的身心反应,很快达到高峰水平,产生逃离恐惧对象的强烈冲动,以缓解焦虑和紧张。

当患者被迫不断参加社交活动,与恐惧的环境和人接触后,恐惧反应一次一次被强化,最后形成了自动化反应的条件反射,只要一接触恐惧情境,恐惧反应就会出现。

其次,修正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偏差。当患者真正认识了社交恐惧症的真实面目后,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认知矫正。

对自己而言,你早已不是童年那个无知、无助、无力的孩子,因儿童认知能力的限制,早期形成的自我认识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片面的,有偏差的,现在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加上关心支持你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强大的法律保障,你现在的安全感,与当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你可以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和体验自己,你完全有资格,为自己的自由和梦想而热情奔放地活着,无论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你怎样评价,都不能改变你本来的样子,你已无需过度依赖外部评价,而看人脸色,委曲求全,你是自由的,你是可以自在的,你就是与众不同的你,你已无需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你可以自由行进在自己的路上。

你身上不缺优势和长处,只是需要你去用心发现。人总是有不足的,自己的短板是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接纳它,并尽可能去完善它,尽管如此,你的短板还是很能与别人的强项相比。

用心去发挥自己的长项,将强项做得更强,同样可以弥补短板之短,你原来的短处反而为你的丰满形象增添色彩。

人性的欲望,本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我们应该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只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完全是正常的,回避、压制欲望,只会引起强烈的反弹。对曾经接受的性教育中的错误成分,需要及时摒弃,进行知识更新。

最后,到实践中去接受挑战,用新的体验修正社交恐惧行为。

在这个世界上,被人拒绝、否定、轻视,总是无法避免的。外部打击,既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考验和历练,与其恐惧与害怕,不如勇敢面对,在实践中去提升和修补,不为成为最好的自己折腾,只为更好地成为自己努力,当你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就可以自由放飞梦想,想唱就唱,想哭就哭,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躲在自己舒适的家里,是治不好自己的社交恐惧症的,因此,需要勇敢地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到最让你害怕、恐惧的地方去实践吧!

也许起初的时候,你会感到强烈的不舒服,让社交恐惧来得再猛烈些吧!你会紧张,你会害怕,你会心慌,你会冒汗,这些都是暂时的,请坚持住,很快就会过去!

这一切都是有极限的,请挺住,来一次成功的抗击恐惧体验吧!好了,最痛苦的时刻终于过去了,过了恐惧的高峰,各种恐惧反应正在走下坡,你痛苦的感觉就会下降,再下降,越来越轻,越来越轻!最后你才发现曾经的恐惧、害怕和担心,不过是过眼浮云而已,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你会发现,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已经不药而愈!

作者寄语:

心有所惧,行有所止。心怀敬畏,保持适度恐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当你掌握了社交恐惧的应对策略,并积极实践后,当你接纳了自己的短板和欲望,你就会变得心理强大,就可以坦然去面对别人审视的眼神、挑剔的目光,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生活中需要接触的人和事,再也不用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想到哪里就到哪去,尽情绽放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百度健康医典《社交恐惧症》词条,医院副院长、精神疾病诊疗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陈晋东主任医师编写。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一个有温度的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精神障碍诊治和心理治疗工作30年,如果你还有疑问,可以给我留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交恐惧症走出别人的目光,你才能想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