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像一个信使,携带身体想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害怕这些信息,而逃避甚至驱赶这些信使,就无法从情绪里成长起来。
今天我们来说说不良的情绪处理模式。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情绪。
每个人处理情绪,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良好的处理模式可以帮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维持人际关系;
不良的行为模式不仅会破坏人际关系,还会让人做出很多不理智的举动。
我们可以把不良的情绪处理模式归为三类:情绪压抑、情绪转移和情绪发泄。
这次我们讲的是情绪压抑。
1
压抑的C君
C君,女,22岁,受困于社交恐惧症。
C君在工厂里上班,平时和同事一对一的聊天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需要当众说话,就感觉很害怕。
有时候家庭聚会或者同事朋友聚会,需要她当众发言,
C君就会觉得特别紧张,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有一次工厂里举办新年联欢会,领导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上台发言。
C君紧张得坐立不安,对她来说,上台就像上刑场一样痛苦。
长期的折磨,终于让她无法忍受,于是C君找到了咨询师。
C君在做咨询时,几乎都不敢看咨询师的眼睛。
当咨询师询问她有什么感觉或情绪时,
她经常一脸茫然地回答:“我没什么感觉啊。”
或者:“我有感受,但这种感觉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2
为什么会压抑
C君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情绪压抑。
情绪压抑,说的是人被动地、不知不觉地压抑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没办法识别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更没办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
C君从小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家里有兄弟姐妹6个,她排行老五。
小时候,她的爸妈并不怎么在意她的意见、感受和情绪,也不怎么关心她。
我们知道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榜样和镜子。
如果父母认为C君的情绪和感受不重要,
她就会认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重要。
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帮助C君识别她的情绪,表达她的感受,
C君自己是不可能无师自通的。
因为识别、表达情绪和感受,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C君没有人教,自然就不会。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C君,根本没办法识别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更没办法表达出来。
长年累月下来,她的情绪被压抑着无法表达和识别。
这种压抑,已经到了全自动化的程度。
就像一个顺着坡往下滚的皮球,
一旦开始滚动,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即便C君现在已经不在家里了,
没有人限制她表达情绪,但她也还是没办法停止压抑自己。
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扭曲的,也有其适应性。
就拿C君来说,小时候的她,如果一直在父母面前表达情绪,表达感受。
父母可能会觉得她很烦,对她爱搭不理。
极端情况下,甚至有可能经常打骂她,甚至把她送人。
这种情况对她来说,是灾难性的。
所以C君的情绪压抑和表达无能,反而救了她。
让她在这个家庭里,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
避免出现更糟的情况。
对于社会来说,适度压抑情绪,是受鼓励的。
如果每个人想做什么就什么,想吃什么就抢,想用什么就拿。
那社会就乱套了。
有些人无视规则闯红灯,或者跳广场舞扰民,
其实就是没能很好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体现。
但是,被动的压抑,或者说缺乏弹性的压抑,
对人来说,肯定是弊大于利。
3
压抑的坏处
被动的压抑,有三个危害:
首先,长期的被动压抑,会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关于这一点,C君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小时候出于自保的需要,C君感受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被压抑了。
长大以后,她这方面的能力依然没有发展起来。
这给她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多的困扰。
一个压抑自己的人,在他人看来,是一个畏畏缩缩、唯唯诺诺的形象。
就算他人想结交她,但她的压抑已经把自己的心门关起来了。
别人没办法走进她的心里,
这样的话,她只能一直活在孤独里。
其次,长期的被动压抑,会造成我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强迫症或焦虑症,
是内心冲突引起的。
人之所以内心冲突严重,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被压抑。
但感受和情绪只是被压抑,而没有消失。
当一个人因为社会或他人的要求,
勉强自己做违背自己真实感受和需要的事情。
这时,真实的感受和表面的需求就会发生冲突。
如果人们依然没有意识到内心真实的感受,
内心的冲突就无法解决,心理问题由此产生。
最后,长期的被动压抑,会损害我们的身体。
人的感受和情绪,皆由身体产生。
关于糖尿病和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恐慌等应激状态时,
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这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应激状态就像是我们的身体正面对威胁,处于战争状态。
既然是战争,一切都以前线的需要为主。
由于身体需要优先释放肾上腺素,
导致胰岛素的分泌被抑制,从而提升了人患糖尿病的风险。
除了糖尿病,一些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也和情绪有关。
4
滚蛋吧,压抑君
走出压抑具体的方法,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而定。
如果你有钱,建议你去找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治疗。
心理咨询,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再抚养的过程。
来访者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咨询师身上。
咨询师则会“扮演”来访者幼年的重要亲人,
用接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