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家长们的“鸡娃”程度,说是世界闻名,也毫不夸张。
《小舍得》中一直被鸡的颜子悠一到考试就发烧,在考场上心慌,出现幻觉,怒撕试卷。直到这一刻,田雨岚尚未意识到儿子的心理状况已经出现问题,还在不停地压榨儿子,甚至要找奥数大神继续补习。
就连一直践行快乐育儿的“佛系妈”南俪也开始加入鸡娃队列,怒摔超超,大喊“我不要养一个笨小孩。”有网友说,南俪的转变来得太快太急,反差极大,剧情设置不合理。
然而,现实中的激烈状况却丝毫不逊于影视作品。
以前,我们提出禁止体罚孩子,也不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看到颜子悠的生活,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心理上的“体罚”吗?况且这种心理上的压迫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身体上的伤害。
今天,“鸡娃”文化盛行,被认为是教育意识的提升,但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代代相传的接力棒。
在几代人之前,孩子通常被忽视,没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也没有人因此感到良心不安。但是,被指责对孩子不够重视而引起的罪恶感在今天的家长中却普遍存在。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唤醒了欧洲人对孩子的兴趣。于是,哲学家、医生、教师和牧师竞相为如何养育孩子提出具体的建议。
最初的时候,这些建议和忠告很自由、开明,但是等到要编写成育儿手册来指导母亲时,潮流变了。到了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时,关于育儿方式的建议和忠告变得十分严厉了。
妇女,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妇女,开始阅读这些手册,并遵循其中的忠告。
那时的医生警告家长不要过度给孩子喂食,母亲们牢牢记住了这个忠告。
20世纪初,英国儿童流行“斯巴达式”饮食。简单来说,就是未经加工的食物,新鲜谷物,新鲜肉类,不追求口感。饮食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排斥美味佳肴,以今天的视角看,斯巴达人的饮食近乎苦行。
同一时期,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如何照顾与喂养孩子》也告诉家长要限制孩子吃东西。
具有“育儿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医生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的母亲就是这本书的忠实追随者。斯波克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不准他吃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是香蕉。当他十六岁离开家去上学时,完全是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
19世纪曾盛行这样的想法:“如果不用特殊的装置使小孩的脊背挺直的话,小孩子就会变成驼背。”
一位德国妇女,描述了驼背恐惧症是怎样在她的母亲和朋友的母亲中间蔓延。
虽然我们的背都很直,没有什么毛病,但这并没有让我们的母亲放下心来……我的女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在家里穿上特制的衣服,晚上睡觉时,被皮带固定在整形床上……虽然最终确定我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右边肩膀比左边肩膀强壮一些,但每天要吊一会儿单杠,在硬木地板上躺一个小时,每两个星期,要把四到六只水蛭放在右肩上吸血。
年,马歇尔·克劳斯(MarshallKlaus)和约翰·肯奈尔JohnKennell)两位医生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母子联结关系的论文和著作,研究婴儿出生后一到两个小时之内,母亲与婴儿亲密接触产生的效应。
他们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如果母亲与婴儿有身体接触,会立刻产生母子联结,也就是说,母亲会疯狂地爱上自己的婴儿。相反,当婴儿出生后被立即送到婴儿室,母亲失去了与婴儿亲密接触的情感体验,会变得不喜欢这个孩子,甚至会忽视和虐待这个孩子。
母子联结的观念像燎原的烈火一样蔓延开来,医院的程序。(我们国家现在也是,宝宝出生后,会先接触母体)
然而,一个世纪以前,权威专家将儿童问题归结为“溺爱”,但现在则将问题归结为出生后几小时内母亲和婴儿之间没有建立母子联结。这个观念也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国家。
然而,这个结论基于对山羊的研究。小山羊出生后,被立即带走,与母山羊分离,当小山羊重新被带回来后,母山羊会排斥它。如果小山羊出生后,与母山羊呆上一段时间,再被带走一到两个小时,当小山羊回来后,母山羊还是会接纳它。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像山羊一样。
曾经风靡一时的,冠以科学育儿的“哭声免疫法”,最终也被证实是错误的。
还记得去年,3个月宝宝被妈妈强制训练自主入睡,因为翻不过身窒息死亡的事件吗?孩子在挣扎,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妈妈还在群里问需不需要管一下。如此荒谬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我们回顾上个世纪,或是更早时期的盛行育儿理念,常常觉得很可笑。而对今天父母们正在进行的“鸡娃”大战和满屏的焦虑,心理学家贺领峰说,等百年后,再回头看这一代父母,历史的评价绝对是负面的。
有时候,我想,田雨岚应该欣赏下儿子养昆虫的技能,观看下球场上奔跑的儿子,如果她能看到这样的颜子悠,她就会明白儿子真的很优秀,奥数也并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