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地农村一位79岁的老人自掘坟墓,进入事先放好的瓮中,企图割腕自杀,也就是网络上说的“挖洞等死”,后来被当地村民发现报警,民警和家人一起说服老人,将其接回家中,好生服侍。
该事件让我有个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在墓地设置个坛子,自己蹲坐在坛内,难道这就是过去的瓮葬?更重要的它又折射了农村养老怎样的的尴尬现象?
咱们先捋捋这起事件的可能情况,推测一下这位老人的心路历程。
这位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应该都能过得去。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儿子还把父母专门接到北京住处,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老人幸福的生活首先被淋巴癌无情击破了。
79岁高龄的老人,忽一日,感觉身上某个部位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坏事了!发现了淋巴癌。
淋巴癌又叫淋巴瘤,是基因突变或病*感染引起,它属全身性疾病,可以侵犯身体任一组织或器官,影响造血功能。
一旦病人清楚病情,对病人的心理打击蛮大,它可以直接摧毁病人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健康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老人一辈子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劳累,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都挺过来了!
现在,身患绝症,医院,眼看着子女们大把大把的现金往里投,病痛却不见减少,老人每每想到这些,禁不住暗暗抹泪:
“老伴啊!我们也都活这么大年纪了,好日子也享受了,哪怕现在咽气也值了!“
或许他寝食难安,夜不思寐。
此时,儿女们越是孝敬,越是不惜花钱,可能他越是自责、自愧。
总恐怕儿女们因此返贫,影响子女家庭经济,造成家庭不睦。
清醒的时候,他就这样胡乱地想着:
“不能再这样无谓的花钱了!自己病治不好,不但子女工作受连累,光是这些治病的钱足以让子女家庭承担不起。”
“再说,即便儿女愿意往自己身上砸钱,那媳妇、女婿呢?古语说,床前百日无孝子,我能在北京住这一段时光,也算开了眼界,如此年纪,我还能想啥呢?”
于是,老人开始盘算自己未来的日子,此时此刻,他已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神秘计划!
那么,他的计划又是什么呢?
吃饭时间,老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儿子:
“我这病不容易治好了,以后的时光或许不多,我得为自己找一块墓地去,不然,百年之后,你们临时抱佛脚,墓地又贵还不一定合适!”
“再说,好的风水还能旺族!”
不过仔细想想,他说的也对,墓地还是提前规划地好,再说,提前张罗墓地也是人之常情!
于是,开着小汽车,父子一起回到老家!
深冬时节,家里的水稻已经收割,桔柴横七竖八地随意摆放在地里,枯*一片,呈现出收获后的落寞。
墓地找好后,老人偷偷地托人在地里掏了一个洞,洞底放了一个坛子。
那么,为什么不买棺材呢?那个坛又有什么作用呢?
自秦汉以来,西南地区就有瓮葬或瓮棺葬的习俗。
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
据史载,瓮葬主要用来埋葬幼儿或少年;而现在人用罐来盛放死者的骨灰。瓮的大小有90厘米高,一般两个罐倒扣在一起使用。
近些年,虔诚的佛家弟子,临终前节食消瘦,最后坐在缸内进行圆寂,里面填塞木炭、白灰,以求肉身不腐。
当然,这位79岁的农村老人,固然不会想到要去坐缸成佛,但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现在棺木成本很高。
一般的棺材也需元左右,出殡时还要烦劳多人,吹吹打打,劳民伤财。
如果火化,想一想都很痛苦,人不在了,还要被烧,或将尸骨不存。
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很保守,又怕花钱。而买个罐也就是几十块钱的事儿,一切皆可解决,又圆了自己的心愿。
罐也是老人提前委托他人置办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人还提前在罐内放了一把刀。
回到家没几天,老人穿着儿子给他买的新衣服,急切地去看墓地,老人到了墓地,悄悄进入罐内,用事先藏好的刀企图割腕自杀,所幸伤势不重,被路人发现后报警。
民警将老人从罐内拉出后,“扑通”一声,老人双膝脆地,委曲得像个七八岁的孩子,激动地声音颤抖:
“我不想拖累子女,既然得病这么痛苦,我只想安乐地离开!”
一语惊醒梦中人。
挖洞事件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示和无奈呢?
第一、癌症恐惧症可夺人意志
在普通人心里,癌症等于死亡,谈癌色变,这是普通群体对癌症的认知。
反正癌症治不好,花钱就是浪费,花钱也治不好,白花钱,与其受到病痛折磨,还不如早死,早死早脱成,早死早解脱。这是民众惧怕癌症的心理表现。
但凡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人,大都思想上很难迈过这道坎,情绪异常低落,求生欲望近乎绝望。
去年老家一亲戚,年仅60多岁,刚从岗位上退休不几年,幸福的生活才刚开始。
6医院化验,她得了乳腺癌后,茶饭不思,3个月时间廋骨嶙峋,匆匆离开了这个喧闹的世界,这就是典型的癌症恐惧症。
病魔没有夺去她的肉体,而是首先摧毁了她的精神。
第二、生活来源限制了想象
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退休金,生活来源缺少活水,养老也就成为了子女们的自觉,碰到不自觉子女,老人也只能打掉牙齿往自己肚里咽,没啥发言权。
可以想象,一个每月拥有五六千块的退休人员,本来他就有医保,如果这个淋巴癌摊到他的身上,他会绝望吗?
我相信,对于退休的老人来说,患此病虽然也是一样的痛苦,但是家人对待老人生病的看法,多少是有点不一样的。
“反正有医保,垫出去的钱也会重新报销回来,”对疾病的治疗肯定是积极的。
而对于一位农村老人来讲,生活来源的匮乏限制了人的想象,虽然能够寄居在儿女家,老人总认为占了儿女多大的便宜,亏欠感常常萦绕在心头,成为滋生消极思想的源泉。
第三、”无私“两字用于父母最恰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纵观万事万物,能够达到到无私境界的,唯有父母。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含辛茹苦地抚养,教他学说话,尽力给他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谈婚论嫁,父母只把自己嚼干搾净,男孩多的父母,子女成家后反而自己没有家,这都是常有的事儿。
当父母老了,不能动了,无论子女是否领情,他们还在为子女考虑未来!
父母是一座山,总挺拔的站在你面前,为你遮风;父爱是一缕阳光,在你寒冷的时候给你温暖;父母是一把大伞,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替你挡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好,都不想给子女增加麻烦,拖后腿;在他们心里,如果得了重病,医院,医疗费可以将家庭拖垮,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也印证了老人的举动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第四、孝敬父母看行动,不要以教师爷自居
孝敬老人是传统美德,不需要别人去说教,一家有一家的困难,不在那个环境中,不知道那一家人的苦楚。
所以,都别当教师爷,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比别人强,关键看行动。
网上一碰到这种事,各种骂他们子女的声音不绝于耳,一边倒地指责老人子女做的不好,没有孝敬老人,缺少陪伴老人等等。
这位老人的子女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把自己父母从老家接到了北京工作的地方,为的是能够和父母终日相守,增加陪伴,让父母避免在老家的孤独无助。
第五、农村养老问题
这一条有过农村经验的人都非常清楚,大家心知肚明,感同身受,不需展开讨论。
结语
“挖洞等死”现象虽是个案,但折射了人间百态,反映了养老问题上的许多弱点,这也是当前乡村振兴的紧迫性所,只有社会发生了更大进步,这些缺憾都会逐渐弥补和完善。“子欲养,亲不待”,孝老要趁早,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想起父母的好,留下人生不可补救的遗憾。